互联网

腾讯入局“造芯”为哪般?“造芯”岂能全靠“钞”能力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1年,缺“芯”成了市场上持续不断的热点,芯片产业链上的企业叫苦连连,汽车厂商可以说是此次“缺芯”风波中最大的受害者。今年以来,宝马、大众等多家汽车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有研究机构预计,芯片短缺将导致全球轻型汽车今年减产6.2%。带给老百姓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最直观的便是买车难。

比起缺“芯”更令人焦虑的是,芯片半导体一直都是中国的短板, “芯片卡脖子”的状态由来已久。芯片半导体运用范围相当广阔,小到手机、电脑、汽车,大到飞机、精密生产仪器等。芯片进口成为压制中国企业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高通断供后,会对华为产生如此大影响的原因。

2018年以来,从设备制造到芯片设计,中国内部的科技力量一直没有停止突破技术封锁的尝试。芯片半导体行业的一举一动也时刻牵动市场的视线。最近,腾讯加入自研芯片队伍这一消息,同样引发了市场不少热议。

0vS4irDuhMG

11月3日,在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表示,已在三款芯片上取得进展,分别是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对于一向专攻软件的腾讯,此次迈入“造芯”行业也不免带来市场的质疑:腾讯为何要造芯片?腾讯要造什么样的芯片?靠着软件称霸的腾讯做的好芯片吗?

对此,笔者观点认为,腾讯“造芯”之路未必能走出新格局。

腾讯“造芯”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腾讯“造芯”其实早有端倪。2018年,阿里、百度纷纷宣布自研AI芯片之后,腾讯在芯片业务方面同样有大动作,只不过不是自己研发,而是选择投资。2018年到2021年,腾讯连续4次投资AI芯片公司燧原科技。

今年六七月,腾讯在网上发布了多个芯片研发岗位需求,再度引发市场的猜测。时至今日,腾讯自研芯片的布局也终于“一锤定音”。那么,为何腾讯要去做自己不擅长的硬件呢?

0vS4ircZVSI

笔者看来,第一大原因就是腾讯不甘缺席。在腾讯之前,BAT三巨头中的百度、阿里此前均入局AI芯片赛道。互联网新贵们也没落下脚步,字节跳动、美团等企业也蠢蠢欲动。已有江湖地位的腾讯自然不想缺席万亿美元芯片市场的“蛋糕”。

早在2018年,百度就发布了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并号称是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目前主要应用于百度的智能云业务。当下,百度芯片研发方向开始投向了车联网、物联网领域。

阿里方面,“平头哥”成立后,于2019年发布了首款AI芯片含光800,主打推理,主要用于云端视觉处理场景,当时的推理性能刷新了全球最高纪录,号称“全球性能最强的AI芯片”,但目前只服务于阿里内部。

腾讯入局“造芯”的第二大原因来自其优势部分已经走向了瓶颈。众所周知,腾讯的看家产品都是软件类,例如其发家起步的QQ、流量王者微信、赚钱机器游戏等等。而在当下,无论是社交还是游戏、视频都不再是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互联网公司的下一个大机会很有可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等领域,而这些领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倚重硬件。

如果想要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独特的硬件和芯片就是生态构建中的重要环节,而光靠软件是不够的。显然这是腾讯的短板,腾讯自己也意识到了。腾讯副总裁邱跃鹏曾表示,软硬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软件定义硬件势不可挡,芯片是硬件中最核心的部分。

但从节奏来看,互联网巨头之一的腾讯明显已经晚了一步。此外,腾讯还面对着不少劲敌,对手不光有英伟达、高通、赛灵思等国外芯片巨头,还有寒武纪、地平线等专注于研发AI芯片的国内创企,也有华为海思这样的国产芯片头部企业。相比于这些竞争对手,腾讯在芯片技术上的技术和经验均尚浅。

其三,腾讯“造芯”的背后还透露着腾讯对突破市值天花板的渴望。为了寻找新的平衡点和增长曲线,“讲故事”是所有公司的惯用手法,即便是互联网巨头腾讯也不例外。不过,腾讯此时要面对的AI芯片行业已不是一片蓝海,可能等到量产之时,巨头混战正酣,谁也不知道能腾讯能打下多少市场。

腾讯要造什么样的芯片?

腾讯到底造了什么芯片?腾讯官方发布的三款芯片分别是紫霄、沧海和玄灵。看名字是儒雅中透着大气,简单来说说这三款芯片都有啥用。

0vS4is0BGAW

紫霄主要针对AI计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AI算法做了特殊加速设计的芯片。AI芯片的专业内容本文不详细阐述,大部分情况下AI芯片将用于互联网企业云端业务上。也有一部分将用于自动驾驶等车联网领域。

沧海主要用于视频处理,简单来说就是提升了视频解码能力。腾讯打造这款芯片,目的是进一步增强视频领域的竞争力,或许将用于腾讯力推的腾讯视频、视频号、直播等领域

玄灵又叫智能网卡芯片,其设计原理是将原来运行在主 CPU上的虚拟化、网络/存储IO等功能下移到芯片,实现了主CPU 的零占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腾讯“造芯”可能更多的是应用于腾讯游戏业务和视频业务场景。换言之,腾讯做的是小范围的专用芯片,而非服务于市场的通用芯片。那么腾讯为什么不做通用芯片?答案显而易见,因为通用芯片的门槛确实太高了。

从研发成本来看,数据显示,低端的通用芯片开发成本就超过了10亿,相比之下,小型专用芯片的成本每年仅需千万。从研发回报来看,中芯国际2017~2019年的研发费用达到127亿元,但毛利率只有20%;华为海思,10年间更是投入了5000亿元的研发费用。

从技术储备来看,我国目前通用芯片“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仍然没有解决,其中之一就是EDA设计软件工具,包括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和设计IC版图的所有过程都需要靠它。但目前,这一行业的前沿技术仍然处于垄断状态。别说腾讯,BAT加起来也攻克不了这样的难关。

而从腾讯“造芯”的布局来看,也始终没有脱离其不断增长的视频、游戏等业务领域。笔者看来,腾讯“造芯”并不是在寻求突破和革新,更没有站在中国“芯”的高度,更多的是为了稳住自己在现有领域的优势而已。

腾讯造的出好芯片吗?

从中兴到华为,缺 " 芯 " 问题始终是悬在国内相关产业头顶的一把利刃。曾几何时,华为海思是国产芯片的骄傲,一度跻身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商,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芯片企业。但在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华为海思迅速坠落,市场份额被迅速瓜分殆尽。

0vS4isL2UBl

中国用了几十年的功夫攻克半导体的难过,至今仍未能完全“站起来”。靠着软件起家的腾讯,在“造芯”这件事上显得劣势重重。对比BAT三巨头造芯,前有百度不惜重金,“All in AI”的投入;后有阿里成立达摩院、全资收购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接力。腾讯从投资到下场自研,现在看来力量还稍显薄弱。

腾讯在“造芯”这件事上,或许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充足。但从时间上看,一款芯片从研发到发布再到真正量产,往往需要数年之久。互联网企业从0到1开始做,需要的时间就更为漫长了。起步已经落后的腾讯,能竞争得过有成熟经验的对手吗?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腾讯“造芯”可能并不能成为腾讯破圈的一大亮点,更无法以巨头的角色来推动整个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腾讯的AI造芯之路能走多远,也有待时间验证。

结语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AI芯片市场规模会达到726亿美元;而中国国内的芯片市场规模到2024年可达785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保持40%-50%的增速。我们愿意看到更多更好的科创企业站起来解决芯片“卡脖子”的问题,但并不是盲目的跟风。

腾讯“造芯”有着自我需要的商业驱使,也有顺应大时代下的发展动力,但对于并不擅长硬件的腾讯来说,未知因素远远超过了市场对他的想象。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