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螳螂观察
作者|图霖
元气森林可能是最不像新消费品牌的公司。
在流量失势、新消费热潮遇冷的大环境下,今年,元气森林仅无糖气泡水就卖出了1亿箱,其中有80%都来自线下渠道,与“烧钱换流量”的其他新消费品牌,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
值得“玩味”的是,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新锐饮料品牌,最终却是靠着消费品牌的老“三板斧”,在争议中完成了增长。
而这,与创始人唐彬森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注不变量,而非变量
新消费品牌给人的初印象,一定和“变”有关。
变得更爱营销。成功上市的完美日记,今年三季度的营销费用在收入中占比仍旧超过了60%;变得更重颜值。花西子借国风外包装、三顿半靠mini杯独特造型,都迅速收获了市场认知;变得更懂用户。显著表现是细分赛道跑出来的玩家越来越多,譬如只卖麦片的王饱饱等。
元气森林身上,的确有这些特征。
论营销,元气森林去年冠名了B站这样大型的跨年夜;论颜值,其日系小清新的包装也能俘获“爱美”的年轻人;论用户,今年新出的包括樱花白葡萄在内的限定新品,都得到了不少好评。
但一年卖1亿箱的秘诀,显然不止于此,毕竟这是所有新消费品牌都在做的。
在《螳螂观察》看来,相较与其他新消费品牌趋同的“变”,元气森林“出圈”的关键,在于其抓住了消费品牌的“不变”。
唐彬森一直很赞同亚马逊贝索斯提出的,“关注商业历史中的那些不变量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变量”。
因而,在短短5年的发展周期里,我们能找到不少元气森林坚持“不变”的证据。
不变之一:不走“无人问津”的新路
尽管此前有过游戏行业的创业经历,但面对新一轮创业,唐彬森依然很谨慎。在赛道选择上,他没有多大的“尝鲜”欲望,毅然定下了市面上早已品牌泛滥的软饮料。
彼时,国内饮料行业虽然品牌泛滥,市场前景却是值得期待的。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于2017年发布的《2017年中国饮料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收入6429.80亿元,同比增长4.24%。预计到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企业将实现主营业收入8600亿元。
赛道定好以后,产品品类的选择,唐彬森同样遵循了上述原则。不论是最先火起来的燃茶,还是后来掀起“无糖气泡水”的气泡水,都不是所谓的新新品类。
并且,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唐彬森还赶上了饮料行业的“价格拐点”,为元气森林的“高起点”打下了基础。
以茶饮料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市面上主流产品,包括康师傅、统一的冰红茶等,单价都在3元左右。但2016年,农夫山泉茶π等产品,单价都已经提高至5元左右。
不变之二:优秀品牌做啥,我就做啥
在公司发展战略上,唐彬森曾提到过一个词——守正出奇。他认为,不要总想着什么机会主义,战术打法跟行业领先的公司拉齐,人家怎么样你就怎么样。
所以我们会发现,去年开始,元气森林有了一些新动作,包括自建工厂、发力渠道等。而这些,其实是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等品牌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去年,唐彬森带领元气森林正式开启了自建工厂的步伐。2020年7月开始,元气森林的自建工厂陆续落成,截至目前,元气森林已经在国内拥有了5家饮料工厂。
与此同时,唐彬森还从传统饮食企业招来了大量人才,重点发力产能和渠道两端,在产能提升的同时,元气森林的传统渠道端数量也突破了18万。
从开头提到的,元气森林今年80%气泡水销量都来自线下,就知道,唐彬森在渠道端的发力已经初见成效了。
总结来说就是,唐彬森既赌对了赛道,又碰上了好时代,还没忘记元气森林作为消费品牌的基本功。某种程度上,元气森林的破圈,其实是必然。
饮料,也要“中华有为”?
元气森林身上,一直有一个极少被提及的品牌标签——中华有为。
这其实和唐彬森此前的一段经历有关。
2004年,唐彬森作为北航研究生,去了法国参加程序设计比赛。据唐彬森在采访中回忆,当时在法国3GSM展会里,他们一个中国团队,颇有些“举目无亲”的感觉,一直到后面看到华为的站台,它们是唯一参展的中国企业。
在这次比赛里,唐彬森挣到了2.5万欧元,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通过这次比赛,唐彬森希望元气森林也能贴上“中华有为”的标签。
实际上,之所以从游戏行业抽身,也与唐彬森对品牌“中华有为”的坚持有关。
据唐彬森的表述,2008年,他做智明星通的时候,已经是国内最早做游戏出海的公司了。后来到2014年,海外游戏已经全是中国公司了。在唐彬森看来,既然他证明了游戏出海是中国人有可能做成的,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对唐彬森来说,他需要去那些尚未出现优秀中国企业的赛道,证明中国创业者的实力。
“我看到中国市场上大多数做得好的消费公司都是外资。我想要做一款配得上辛苦奋斗的中国人的好饮料,就像美国有可口可乐,瑞士有雀巢。”在“晚点LatePost”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唐彬森这样说道。
眼下,国牌消费已是热潮,对唐彬森来说,无疑是一次“施展拳脚”绝佳机会。
梦很美,但过程却是不容易。
一方面,唐彬森即便具备“塑品牌”的前瞻意识,但也很难让元气森林在一夜之间“长大”。国际巨头的正面围剿,依然是值得警惕的新变量。
唐彬森最早有“自建工厂”的念头,在2019年。
彼时,元气森林成立不久,唐彬森正在苦苦找寻有富余产能的饮料生产线。在走访多家代工厂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并且谈妥了,却在开工当天接到代工厂的通知,“不给你们生产了,具体什么时候能做等通知吧。”
当天晚上,飞回北京,唐彬森就给高管群发了消息:“我们要自建工厂。”
于是,2019年7月,元气森林的第一家工厂“滁州工厂”开始动工。不巧的是,疫情马上来了。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代工厂,拖了将近9个月才建成。2020年7月,滁州工厂才开始正式投产。
疫情对所有企业造成的是“无差别打击”,这也不是唐彬森能左右的。真正让他决定必须尽快落实“自建工厂”规划的,是今年年初的一通电话。
当晚,元气森林乳茶产品的一家代工厂打来电话,电话内容是,该工厂接到了一则“命令”,要求他们当天晚上12点以前,所有生产元气森林的工厂都必须停工。
按此前36氪的报道,这个“命令”来自于某国际饮料巨头的老板,是他亲自致电要求这些代工厂立刻终止与元气森林的合作。
此刻,唐彬森才终于意识到国际巨头供应链端对元气森林的“降维式压迫”。随后,元气森林加快了自建工厂的步伐。
截至目前,元气森林有安徽滁州、广东肇庆、天津西青、湖北咸宁、四川都江堰五个地方的工厂,覆盖了华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
当然,即便唐彬森反应速度再快,元气森林也难以迅速成长至和巨头抗衡的状态,“揠苗助长”也同样不可取。于元气森林而言,唯有做好当下的事,剩下的教给时间。
另一方面,“国牌消费热”的出现,使得不同消费领域的国牌都在批量涌出,加上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并不高,元气森林想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元气森林成功打造的两款“爆品”,燃茶和无糖气泡水,在市面上都已有了竞争对手。2020年成立的让茶,直接瞄准健康茶饮而来。至于无糖气泡水,喜茶、农夫山泉等品牌早已虎视眈眈。
诚然,元气森林在这两大品牌具备一定的“市场领先”优势,竞争对手们短时间也难以赶超元气森林,但它们肯定会分走元气森林的市场份额,并且抢走一部分用户。
《螳螂观察》分别查询了元气森林和喜茶店内销量最好的气泡水的月销,发现二者虽有差距,但并不算太大。
在产品难以保持差异化优势的情况下,元气森林维系用户忠诚度,离饮料“中华有为”更近一步呢?
部分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渠道”,毕竟以前的娃哈哈、农夫山泉都是这么做起来的。但显然,这并非绝对答案。毕竟,有着强大渠道能力的娃哈哈,也曾推出过诸如Kellyon等新品牌,但这一品牌目前在市场已经趋于销声匿迹。
对消费品牌而言,渠道固然重要,但却不是“万金油”。《螳螂观察》认为,结合已经成功的可口可乐,培养独特的品牌认知,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自1931年,可口可乐借圣诞老人为自己宣传造势后,“喝可口可乐=快乐”的品牌认知得以被建立。一直到今天,无数年轻人已经习惯称可口可乐为“快乐水”,并且持续性“上瘾”。
在这样的品牌认知下,可口可乐基本不愁卖。据可口可乐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其在第三季度营收100.42亿美元,同比增16%,超出市场预期的97.52亿美元。经营利润28.98亿美元,同比增26%。
因而,尽管唐彬森已经带领元气森林完成了“从0到1”完美跨越,但让饮料品牌“中华有为”的梦想,却显然非短期内能达成。
不过,按照元气森林当前的发展态势,相信这一天,也不会太久了。
参考资料
1.《不太一样的元气森林解读:成功与隐忧》——人本商业评论
2.《对话元气森林唐彬森:富翁、海盗与产品经理》——晚点LatePost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