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冬奥会的惊艳全场,但安踏依然焦虑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如火如荼的北京冬奥会,不仅是运动项目的竞技场,更是各大品牌的实力较量。在万众瞩目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刷屏级的羽绒服背后,便是不同品牌之间的同台媲美。

尤其是加拿大代表团的红色套装、中国代表团的冰雪白+中国红服装背后的品牌,更是被网友迅速“人肉”,背后的瑜伽服品牌lululemon、国产品牌安踏、户外装备品牌始祖鸟也浮出水面。

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个品牌之间,都与背后母公司安踏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于是,曾经代表国货之光的安踏,也被从天而降的热搜冠以耀眼的光环。

只不过,在运动鞋服市场,多年以来都是阿迪、耐克、李宁的天下。此时的安踏,看似实现了对李宁的超越,有望将“阿迪”、“耐克”等外来品牌斩于马下,但是运动赛道就如同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竞技排名总会有起伏。

很显然,看似发展过程中顺风顺水的安踏,也很难高枕无忧、稳坐钓鱼台。

壮大规模靠外援,“蛇吞象”背后暗藏隐忧

据了解,为有序实现年冰雪战略计划,安踏体育于2018年年底宣布,与方源资本、Anamered Investments及腾讯组成投资者财团,通过新成立的Mascot Bidco Oy公司,以约46亿欧元的要约收购价值收购Amer Sports。这一年,安踏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

彼时,安踏、始祖鸟、lululemon三家企业,也因这次Amer Sports的收购案中产生交集。据彭博社报道,安踏体育、方源资本、Chip Wilson和腾讯在财团中的应占比例分别为57.85%、21.4%、20.65%及5.63%。

0xlAFgtXNOd

不过,当时外界质疑安踏对Amer Sports的收买价格太高,像是一笔“蛇吞象”的生意,但其创始人丁世忠并不这么看。

他认为,Amer Sports旗下品牌的价值很难用钱去衡量。很显然,Amer Sports在我国销售规模尚小的环境下,丁世忠看中的,是其能够给安踏国内市场带来空间。

近10年以来,安踏频繁“买、买、买”,却令其模糊了边界,让外界对其认知也逐渐变得混乱。要知道,此前,安踏也大手笔收购了意大利运动品牌“FILA”,也被视为是塑造安踏体育第二增长曲线的强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被安踏收购以来,FILA品牌迅速地成为其核心品牌之一,并在2020年收入贡献近50%,而且,2020年FILA毛利率达69.3%,而安踏主品牌安踏的毛利率则仅为44.7%,2021年上半年,FILA毛利率达到了72.3%,安踏主品牌毛利率为52.8%。

这也意味着,在营收及毛利率上,外援品牌FILA都超过了安踏品牌,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

不过,FILA相比,Amer Sports却没有这么幸运,多年以来,其甚至成为安踏发展过程中的包袱,至今仍处于投入期。多品牌布局的激进思路固然是安踏的发展需要,无可厚非,但是其暗藏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首先,将多个外来品牌收入囊中的安踏,面临跨品牌之间定位重叠问题。例如,其主品牌安踏与子品牌FILA在品类上就很难差异化,导致其很难真正成为年轻受众普遍认同的新消费品牌。

据观察,新消费品牌的成功,除了品牌、产品年轻化以外,在文化内涵、核心技术等的延伸上,也凸显出识别度高、差异化明显的特点,很显然,组合了多种文化的安踏并不具备这样的特质。

这通过安踏与FILA同属于运动服饰大类,并无明显边界就可以窥见一斑。尽管FILA主打潮流设计感,让安踏的品牌形象正在走向更高端,但是其内部的营销资源、渠道资源如何有效分配,也将成为一大考验。

其次,同品牌之间的定位边界交叉现象,也同样存在,例如,在其户外运动矩阵中,koion Sport与Amer Sports的定位都偏向高端。但是户外运动领域尚未形成气候,行业渗透率不尽于人意,这也导致了,处于同样段位的品牌之间,也将面临生死较量。

另外,「于见专栏」 也注意到,FILA等子品牌加入安踏阵营,除了为其营收、毛利润大盘做了不小的贡献以外,对于品牌商誉的加持,却微不足道。

大众也并未因此而改变安踏过于“土气”的品牌认知。甚至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洋品牌与安踏的关联性,并无明显认知,因此从品牌价值上来看这桩收购,实际意义可谓远低于当初的预期。

安踏的品牌形象有多差,通过早两年互联网的一个段子就可以窥见一斑。彼时,有媒体报道,90后小伙虽然年入60万,但是却因相亲穿“安踏鞋”而被拒。

0xlAFhX0zx9

图源:百家号/小雪游戏日常截图

由此可见,安踏蛇吞象一般的收购背后,规模化增长的背后,停滞不前的却是其品牌力、产品力。千亿市值的背后,也是隐忧重重。

冲击高端乏力,安踏难以改变的“草根”基因

据了解,安踏发源于福建晋江,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鞋都”的地方,曾经上演了县域经济的传说。2021年8月,随着安踏体育2021年半年报出炉,这家晋江小城土生土长的体育运动品牌再度引发关注。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安踏实现营收228.1亿元,同比增长55.5%,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31.6%。在营收、净利双双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安踏营收更是首次超越阿迪达斯,仅次于耐克,跻身中国市场第二。

然而,由于安踏信奉“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最早瞄准的也是下沉市场的广袤天地。二三线城市一直是安踏牢牢掌握的营销阵地。然而,纵观国际、国内品牌的发展史,凡是从中低端起家的产品,要想冲击高端,谈何容易。

0xlAFiULxwX

刻板的品牌形象与低端的产品认知,让其攻占一二线高端市场,经常无功而返。因此,也在这个市场上,与国际运动巨头阿迪达斯、耐克等争抢过霸主地位、较量过几个回合。

与此同时,因为国内鸿星尔克等品牌的衰落,李宁谋求转型的战略失误等,让安踏非常幸运的抢占了国内市场的头把交椅。但是其“草根”起家的基因与早年瞄准下沉市场的定位,依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一般,如影随形。

究其原因,品牌溢价上不去只是其一,归根结底,还是其产品创新能力存疑。

例如,早年安踏就频繁被曝产品外观设计涉嫌抄袭。2018年,某公司向媒体爆料,安踏旗下涉事产品的研发背景、专利申请情况以及安踏门店在售产品的比对图等。

当时,该公司还表示,因安踏涉嫌抄袭,将直接导致其年销售损失达750万元。

据了解,该公司虽然名气远不如安踏,但在业界,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法人曾先后为阿迪、耐克、彪马和新秀丽等国际一线大牌进行过品牌设计等。

0xlAFjOj75O

图源:金融界

抛开在技术层面与耐克、阿迪的差距,单单原创设计能力,都被指有“移花接木”的嫌疑。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外界对于安踏的品牌,缺少几分尊敬了。要知道,耐克的Flywire飞线技术、Fliknit鞋面技术、Engineerrd Mesh鞋面技术和React中底技术等在业界可谓赫赫有名。

而阿迪达斯的Boost技术和Ultra Boost跑鞋产品等也在鞋服业首屈一指。

细究下来,安踏与其它头部品牌之间的研发、设计差距,甚至不止一个数量级。体现在同行业的研发投入上,安踏与其它品牌的对比,也显得相形见绌。

据公开财报等相关数据,2020年,安踏的研发支出8.71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仅2.45%,就连国内的361度和特步,都分别以4%和2.7%的研发投入比,超过了安踏,同期耐克和阿迪的研发投入占比却高达7%以上。也因为如此,其3000多亿的市值,也被普遍认为有极大的虚高成分。

实际上,这还不是安踏最高光的时刻。去年190港元/股才是其最高点,不过此时的股价相比那时,足足跌去了近35%,市值更是蒸发逾1600亿港币。由此也足以看出,虚高的市场热情,正在逐渐回归理性。

营销手法打来的天下,或许迟早会还回去

高调亮相冬奥会的安踏,走到如今显然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简单归结于赶上天时地利的幸运。究其根本原因,安踏深谙营销之道,或许才是其一路披荆斩棘的法宝。

0xlAFjqWmDo

据了解,早在1999年,安踏就敏锐的嗅到了市场营销的魔力,并狠下决心,拿出全年利润的20%,签下国手孔令辉为形象代言人,并同时豪掷300万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一时之间,安踏名声大噪。

值得一提的是,次年孔令辉刚好斩获悉尼奥运会冠军,安踏的年销售额也随之水涨船高,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此后,安踏更是如法炮制并升级了玩法。

一方面与顶流体育明星深度捆绑,另一方面在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上,也很少缺席。例如,2004年安踏成为CBA运动装备唯一指定合作伙伴,2007年又拿下NBA球星斯科拉和网球明星郑洁等。

2022年,安踏更是在家门口来了一场品牌秀,让全民通过安踏的国货标签找到了荣誉感。毋庸置疑,在营销方面,安踏每一次都能出奇制胜,很少失手,其这方面的能力有目共睹。

然而,从长期来看,安踏除了蹭足赛事的热度、借助明星的顶级流量,却似乎没有太多牌可以打。这通过收购FILA多年,其品牌基因却难于改变,就可以窥见一二。

FILA固然已经成长为了安踏“第二增长曲线”,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安踏或许进入了一个独立品牌难于冒尖,甚至被招安的品牌掩盖了光芒的尴尬。

结语

垒土之妙,九仞之积。无本之木,岂能茂盛?安踏的万丈高楼,固然是一砖一瓦堆积起来的。但是在其技术、产品、品牌都缺少根基的前提下,单靠营销盘踞市场的打法,恐怕终究难以撑起其数千亿的市值。

而由此建立的商业大厦,也许不足以让安踏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相反,恐怕安踏会因此卧榻难安,而发展焦虑更是像时刻悬在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挥之不去。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