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作为大陆最大芯片制造商的中芯国际,公布了 2021 年财报。财报显示,第四季度利润为5.52亿美元,利润率达到了35%。全年销售额达到54亿美元,年增达39%,均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中芯国际目前是全球领先、中国第二的晶圆代工企业。2020 年,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后,公司市值曾突破 6000 亿元。一片形势大好之下,其估值也随着疫情的爆发、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的外部形势,而带来诸多利好,水涨船高。
不过,物极必反。身处高位的中芯国际,也因为过于依赖外部环境带来的短期红利,以及内部组织架构的动荡不安,而蕴藏着很多潜在的危机,让其很难一劳永逸、高枕无忧。
市值虚高,不断缩水
市场的狂热终究会回归理性。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目前中芯国际市值为 4067 亿元。相比其在科创板上市之初的市值逼近6000亿元,已经缩水近三分之一。要知道,目前中芯国际的市值,也在我国半导体企业公司的市值之中,处于首位。说其风光无两,毫不过分。
不过,自2020 年的 9 月以后,中芯国际在 A 股和港股的股价都在一直下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2020 年,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当时的公告显示,适用于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的产品或技术,美国公司必须获得出口许可才可以向中芯国际供应;对中芯国际用于 10nm 及以下技术节点的产品或技术,美国商务部将“推定拒绝”,同时中芯国际为部分特殊客户代工也可能受到限制。
后又因为仍然可以购买用于 14nm 及以上制程的设备,而这些生产设备经过调整后,可以用来生产更小制程的芯片,美国也对其相关制裁也进行了升级,以限制中芯国际获得能够生产 14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工具,扩大中芯国际无法获得的产品清单。
要知道,中芯国际的营收主要依靠成熟的制程工艺,美国此举并未伤及筋骨。但是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14nm以及以下先进工业的研发和产能将会构成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芯国际在备受关注的7nm工艺上,迟迟未能实现量产,也让其估值过高受到质疑,因此投资者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这也不难理解,靠概念涨起来的股价,最终依然会回落到理性的水平。
其二是中芯国际与国际晶圆代工巨头之间,依然存在差距,也让投资者对其估值存在疑虑。根据IC Insights的报告,中芯国际一直是国内纯晶圆代工企业的标杆,销售额也位居排行榜榜首,在全球可以排到Top5。不过在制造技术等实力方面,明显落后于台积电、三星和格罗方德。
据了解,台积电、三星已经在先进制程加速快跑,甚至将晶圆精度带入7/5nm时代。以台积电为例,在2021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5nm制程占其当季营收的14%,7nm制程占35%。
而且据称,台积电这 2 年更是有望能实现 3nm 技术的量产,这势必会对中芯国际在国内和国外的市场构成冲击。但是中芯国际,依然在14nm和28nm的成熟晶圆制程上投注加码、扩充产能。
据了解,更前沿的制造技术,将主要用于满足高端手机AP、基带、CPU和矿机ASIC等产品的需求,但从需求的角度看,成熟制程同样需求巨大,物联网、汽车MCU、中低端手机蓝牙芯片、可穿戴设备等新型行业的崛起,也带来了这类半导体产品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市场占有率上也占据着半壁江山。
尽管这也是行业的普遍现状,大多数头部企业都将创收的重点,放在成熟的制程工艺上,但是中芯国际这种避开锋芒、知难而退的做法,却也限制了其在资本市场的想象力。
据了解,早在2019 年时,海思、高通、联发科等企业在芯片研发上均已采用7纳米芯片。2020 年,伴随着 5G 手机的快速发展,其手机芯片则纷纷采用5nm芯片。若中芯国际面临的无法实现7nm 和5nm芯片量产的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丢失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其三,芯片研发及制造行业,相对尖端,人才十分匮乏,优秀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这个行业集中度十分高的领域,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才的争夺战。
不过,中芯国际却对人才的重要性有些漠视。因此,中芯国际与另外两大巨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追溯到中芯国际上市前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一组数据十分惊人:中芯国际30岁以下员工流失率严重,在所有离职人员中占比接近80%。究其原因,也与中芯国际员工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激励力度不足有关。
据了解,中芯国际的薪资支出水准不及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而且在过去几个季度不升反降。以
2021年第二季度为例,中芯国际研发人员数量为1785人,平均薪酬12.9万,较2020年同期的2419人、13.5万,研发人员数量、人均薪酬均大幅下滑。
图源:中芯国际2021年半年报
对比之下,台积电在去年1月份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调薪,大部分核心技术人员的薪资都有至少20%的提升。由此也导致了中芯国际的人才流失。与之对应的,也是中芯国际研究及开发开支十分平稳,即便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环比第三季度也只是微增2.8%,而同比2020年第四季度,甚至下滑超过2位数。
研发人员的流失,薪酬待遇的滑坡,让其核心研发人才流失严重。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中芯国际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上,落后别家一大截了。
频繁换帅,内忧外患
如果说人才的流失,是中芯国际的管理失当,那么其在供应链上受制于人,便是其外患。
去年9月初,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因个人身体原因,周子学辞去中芯国际董事长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但仍继续担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同时,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高永岗获委任为代理董事长,并履行董事长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中芯国际首次出现高管人才动荡。此前,已有包括蒋尚义、梁孟松及吴金刚在内的多名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传出离职,而每一次人事变动都引起市场的关注,甚至直接波及到中芯国际的股价行情。
彼时,也有媒体报道,认为多名高管离职,与其高管之间的矛盾有关。此番高管层再次大调整,对中芯国际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尚未可知。
通过其财报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流失是中芯国际面临的客观事实。尽管高管的频繁变动,是高层内斗、还是利益分配不均外界不得而知,但是无不说明中芯国际内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由此构建的商业大厦,也岌岌可危。除此以外,中芯国际外部面临的供应链压力,也不容小觑。
实际上,国内尖端行业的制造企业,不仅会在制程技术上受制于人,也因为贸易战的升级,在供应链方面也时常会被“卡脖子”。为此,中芯国际也开始逐步调整供应链管理策略,以实现多元化渠道合作,避免过于被动。
例如,在供应链上,中芯国际通过投资更多上下游企业、调整采购策略等方式,丰富供应链队伍。另外,去年10月份,中芯国际的采购策略,也正式从低价者得和降价30%,转变为通过批量采购支持战略供应商。而且,中芯国际还将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教研人才培养基地,从而提高国产设备替代率,缓解被ASML等国外巨头牵制的尴尬局面。
可以预见的是,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长期存在。美国因为科技自信不足试图封闭,中国不断成长才要更坚持开放。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完全硬脱钩不太可能。但是并不排除一旦有威胁到美国发展壮大的力量,不会引起美方的注意并采取压制措施。这也导致了,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坐立难安,焦虑挥之不去。
结语
中芯国际作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在制造能力上能与国际巨头台积电、三星等相抗衡,因此也顶着“国货之光”的光环。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看到了我国的“芯”希望。
只不过,我们需要清醒的看到,在这个相对尖端的领域,还需要足够的研发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做支撑,与中芯国际这类企业的制造能力相匹配,才能力挽狂澜。然而,仅仅是在制造技术上,中芯国际就存在着先进制程(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无法渗透的瓶颈。
无论是何种原因,倘若中芯国际长期无法实现7nm以下芯片的量产,也将无缘新的智能科技时代。加上其高管团队的利益纠葛、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也将让其未来的发展,充满变数。在这个承载着民族希望的行业,或许更需要入局者都抱有团结、包容的发展心态,方能抱团取暖、逆袭突围。而一切的短视、自私行为,终将会让“芯”希望昙花一现。
我们相信,中芯国际不会止步于此,投资者对中芯国际的期待,更是希望其能真正扛起颠覆式革命的大旗,挽救半导体行业于水火。如此,中芯国际方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