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芜湖,起飞的安徽经济第二城,离长三角第一方阵还有多远?

文/熔财经

作者/夏晨

因游戏主播大司马而走红的谐音梗 “WUHOO,起飞”,让安徽城市芜湖成为了网红。从区域经济角度而言,芜湖也确实有网红城市潜质,同时被合肥和南京划为都市圈,被誉为“”双核城市”,2021年又成为双轨交城市,11.6%的GDP增长率也是长三角城市第一。

1.png

芜湖地铁一号线

芜湖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一连串闪耀的企业名字:傻子瓜子、海螺水泥、奇瑞汽车,还有互联网时代的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甚至还有得到APP的罗振宇,芜湖上市公司总市值长期稳居安徽首位。把冲击长三角第一方阵作为目标的芜湖经济为何能集聚这么多产业,未来距离省会合肥和其他长三角城市又有哪些差距呢?

过去三十年芜湖的进步有多大?

2021年芜湖GDP总量为4302.63亿元,这个数字如果放在全国领先于广东的珠海、浙江的湖州等城市。如果放在江苏省也基本与淮安和镇江相当,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但说到芜湖的经济,还有一个记录却鲜为人知,那就是GDP是国内近30年GDP排名位次提升第三快的城市,1990年的芜湖,GDP在全国第175,2008年,芜湖首次超越安庆跃居安徽省经济总量的第二位,到了2021年,排名已经跃升到全国第56位,近三十年来排位直接提升了129位。

2.png

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作为中国第一批开埠的内河城市,芜湖的地理位置优越,2011年,通过拆分地级市巢湖市分到的无为2020年的GDP总量为511亿元,在安徽县域经济中排名第五。

长期以来,芜湖发展的经济障碍一度来自于南京,80年代芜湖就定下了长江沿岸城市的最新战略:抓住机遇,强化自身。但实际却是大部分开发区和企业率先落户南京和几个苏南城市,大部分并不待见芜湖。

到了90年代,安徽省的经济大战略在此时也有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也逐渐转移到了沿江地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在八五时期的重点开发皖江经济带。外部环境方面,1990年4月18日,上海浦东正式宣布了开放的消息。以浦东为核心制造业产业辐射到江浙,紧邻江苏西侧的芜湖自然也有机会接受一点辐射。为了获得政策税收和招商方面的优惠,芜湖在当年9月率先搞起了小型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都搞定了,下一步是招商。从96年开始到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海螺集团、奇瑞汽车和美的工业园的出现改变了日后芜湖经济地位。

论资源优势和招商环境,芜湖抢不过苏南,所以一开始只能从本省的企业下手。当时的芜湖手里一个有一定盈利能力的国有企业——白马山水泥厂,当时年缴税超过5000万。不少人想到可以来一个强强联合,于是就看中了隔壁宁国的海螺水泥厂。当时在大基建启动的背景下,海螺引进了最先进的日本生产线同时举债对外扩张。

3.png

芜湖主动找到海螺水泥,要求对方收购白马山,同时把海螺总部迁入芜湖的开发区,优惠条件是最大程度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还开出了户籍名额、盖家属楼等条件。

一切谈妥后的1997年,海螺重组了白马山水泥厂,之后又在香港和上交所上市,技术装备也全面升级。2021年世界500强名单中水泥厂出身的海螺集团排名第315位,成为安徽省本土企业里首个世界500强,总资产超过了2453亿元,占芜湖1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规模的66.2%。

新能源造车之都,芜湖的产业为何集聚?

80年代末的芜湖有一些亏损的汽车零部件厂,当时的想法是打造一家汽车企业或许能营造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链。1995年,芜湖市政府筹建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并力邀曾任上海一汽总装车间主任的尹同跃回乡造车。1996年,芜湖直接投资加上安徽省的支持,芜湖汽车零部件公司从英国的福特公司买了一套二手的汽车生产线。

2007年,奇瑞第1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第一个进入百万俱乐部的完全自主品牌。2021年,奇瑞汽车销量96万台,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26万台,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20年来,奇瑞已发展成一家以汽车价值链为主导、关联多元化产业的大型集团。汽车及零部件也成为了芜湖的四大首位产业之一。

4.png

奇瑞汽车生产车间

进入本世纪,作为汽车的升级转型产业,新能源企业又开始扎堆芜湖,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比亚迪的老板王传福,安徽无为是王传福的老家,他的老家也挂出了“比亚迪为家乡争光,家乡为比亚迪助力”的标语。在2018年,比亚迪便投资了15亿元,将比亚迪云轨项目的钢结构加工厂建在了芜湖。2021年,比亚迪投资总额达200亿元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配件项目落户无为市。其中,新能源动力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新能源动力电池配件及汽车配件项目50亿元,年产值175亿元,提供近万人就业。

当芜湖似乎不再执着于奇瑞,比亚迪的引入来芜湖来说变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地方改善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就业机会,比亚迪也找到了更好的产业基地。

当然除此之外,芜湖已有较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础也是关键原因。这些年来安徽的合肥和芜湖已集聚蔚来、江淮等新能源汽车企业120余家,合肥和芜湖虽然同有两个省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奇瑞、蔚来等传统车企在两座城市均有产业基地布局。但在产业结构上,合肥偏向整车制造,芜湖则通过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开始往汽车零部件领域发展,两座城市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属于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还有长三角地区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长三角城市汽车零部件供应能力和庞大消费市场正发挥着虹吸效应,大量的企业正围绕江淮地区加紧布局。

离第一梯队还缺点什么?

从无到有,芜湖经济的成绩单无疑是喜人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省内芜湖和合肥的差距近年来也在不断拉大。合肥还没成为万亿之前,芜湖还能占到合肥经济的一半,但近几年在“最强风投”合肥国资委的光芒映照下,芜湖的地位显然有点相形见绌了。合肥的崛起自然离不开安徽现在推进的强省会战略,拥有丰富的行政和高校资源,大量的资金产业都在向合肥集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比其他江苏城市也缺少靠近地缘上靠近上海的优势。除此之外,芜湖自身还有不少发展硬伤。

5.png

过去的三十年里,芜湖依靠大量重化工企业实现了经济起飞,到现在就会有过于依赖第一产业的问题,况且大基建、高固定资产投资时代已经过去,奇瑞为代表的汽车制造的红利期也进入尾声。相比同省的合肥重点扶持的京东方和科大讯飞,芜湖的产业结构多少有点滞后,未来还有不少的升级优化空间。

人口、城市区域也是芜湖的短板,360多万的人口数,不仅在长三角地区,就是放到安徽都排不进前五。地理环境上地处江东的芜湖山多水多,但加上长江的地理限制,芜湖的城区很难向西扩展,城市南北狭长,土地规划也有些别扭,客观上造成了城市人口无法大规模聚集。城市规模和人口不够大,在未来极有可能限制商业配套的发展。

“人才工作关乎发展大局,关乎城市未来,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今年3月15日,芜湖市委人才也传出来这样的信息。由于过于靠近长三角,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一直是芜湖头疼的问题,为此当地请来了包括罗振宇在内的多位芜湖籍的明星级企业家,采用明星效应来吸引年轻人才。同时还推出了人才补贴、人才公寓等一系列的政策。

当然芜湖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有研究指出芜湖市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以2017年为例,除上海以外,芜湖与长三角其他25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高达0.9以上。结构差异化越小,产业趋同度越高,也就意味着城市间的竞争越激烈。

纯从产业结构解读而言,芜湖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尤其是较为临近的城市,很难实现产业错位发展,特别是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重复和相似难以避免,芜湖的整体产业竞争力还是偏弱,缺乏有芜湖特点的新经济产业。

6.png

当然要是说到近十年芜湖最有本地特色的新兴企业,绕不开的肯定是三只松鼠了。2012年上线,2019年上市,作为“中国坚果销量第一品牌”的三只松鼠最早就诞生在芜湖的一座居民区里。然而为什么三只松鼠会选择落户芜湖?首先,作为一家休闲食品企业,选择芜湖应该源于历史渊源,该市自古以来便是江南炒货产销中枢,皖南的瓜子、核桃一直将芜湖视为中转基地,80年代芜湖也诞生了“傻子瓜子”这样全国出名的品牌。其次,作为沿江三线城市,芜湖营商环境历来以开放高效著称,总部运营的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相对较低,正如三只松鼠党委书记潘道伟所说,面对其他一二线城市员工面临的落户、买房等问题,芜湖对年轻人格外友好。

错位发展一直是芜湖经济发展在寻找的思路,从可以模式化复制的方特主题乐园到三只松鼠,芜湖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选择差异领域竞争,然后找准赛道集中资源发展,便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了。

参考资料

1、安徽芜湖跑出一只独角兽,估值110亿,投资界

2、芜湖:从省域副中心进击长三角第一方阵,大江资讯

3、芜湖10年工业革新记,大国初心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