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写给数字时代的父亲们:儿童上网需要的是守护

一位名叫格尔迪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异,但对父爱的表述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比于母爱的温柔细腻,父爱常常被形容为博大粗糙;母爱可以让孩子获得满足感,而父爱能让孩子找到方向感;可以说在东西方的文化中,父亲都在扮演“守护者”的角色。

借着父亲节的契机,想要和看到这篇文章的“父亲们”讨论一个屡屡被提及的话题:大多数90后在小时候都有过偷偷去网吧的经历,被爸爸抓到后免不了一顿“毒打”,可当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到为人父的年纪,同样面临着“儿童上网”的烦恼。

作为不善表达的中国式父亲,是否只有“管教”一种方式?

“屏幕一代”的数字童年

英国消费者委员会曾在一份报告中,将这个时代的儿童称为“屏幕一代”。

这样的形容不可谓不准确。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屏幕环绕的世界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手表等电子产品在他们的童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有家长看到孩子哭闹的时候,习惯性打开智能手机上的某个应用哄孩子开心,已然成了陪伴孩子成长的“电子保姆”。

可当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后,这种习惯和依赖逐渐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网课,一面不得不为孩子购买手机、平板等产品满足他们上网课的需求,一面担心孩子出现沉迷游戏、直播打赏等不良行为。

孩子和家长围绕“上网权”的博弈,常常演变成一场猫鼠游戏:家长绞尽脑汁将电子产品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特意设置非常复杂的开机密码;可孩子总能找到这些产品的藏身处,或者用打滚撒泼的方式进行对抗。

问题的根源似乎并不难解释。

亲子关系有着天然的“不平等性”,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容易陷入过度控制的怪圈,可能只是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沉迷游戏,或者担心自家孩子犯同样的错,直接抹杀了孩子上网的欲望。而在孩子的认知中,家长的做法无疑过于霸道,进而产生一些逆反心理,不断加深亲子间的矛盾。

大多数家长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健全,自制力和自律程度不高,频繁接触互联网上的广告或游戏,俨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诸如未成年人给主播打赏、游戏充值、观看非适龄内容、信息泄露的报道屡见不鲜,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敏感心理也就无可厚非。

何况隐藏在屏幕后的,还有一双双看不见的“黑手”。央视就曾在315上曝光过儿童手表存在的问题,某些APP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开启多种敏感权限,进而远程获得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通话记录等隐私信息。这些成年人可能都难以避免的安全漏洞,之于儿童无异于逃不掉的陷阱。

可能在不少家长的认知里,让孩子避免风险的最佳方式就是“远离”,折射到现实中就是禁止看电视、禁止玩手机、禁止用电脑……物理隔离出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即使可能因此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欧盟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每天使用互联网的儿童数量几乎是10年前的两倍,接触网络世界的年龄也比10年前小得多。也就是说,数字世界已经是当代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互联网也是他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脱离现实的理想环境中,相比于一味地禁止,需要的是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

留给父亲们的选择题

既然不能将互联网妖魔化,就必须找到儿童和互联网的相处之道。

欧盟委员会不久前通过了一项“为儿童打造更好的互联网”的新战略,旨在为儿童提供科学上网指导,避免儿童接触到网络有害信息。计划在2024年前制定在线年龄验证标准,通过“欧洲数字身份”等手段提高年龄验证的准确性,并将对儿童、教师和家长组织相关培训,以提高儿童的网络素养。

国内也曾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的保护行为,所针对的正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参与“饭圈”乱象、“网瘾矫治机构”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尖锐的社会问题。

站在许多家长的立场上,政策法规的完善不失为一个好消息,但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时间,孩子的成长却是一件等不得的事。正如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为孩子上网“保驾护航”的使命大多落在了千千万万的父亲身上。

曾经就这个问题和身边的不少朋友深谈,一位7岁男孩的父亲针对儿童上网的难题分享了自己的解法:

由于这位爸爸使用的是华为手机,孩子要上网课时就习惯性买了华为的平板电脑,发现华为设备上可以创建儿童帐号,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设置,一旦孩子的平板进入儿童模式后,华为阅读、华为视频、华为浏览器等应用只会展示符合孩子年龄等级的内容。

而在登录华为儿童帐号后,华为钱包还能开启消费前询问功能,没有家长同意,孩子无法使用华为钱包消费,从而指导孩子养成理性消费习惯,避免“支付意外”。

“一开始比较担心孩子会自己关掉儿童模式,因为家里的电视也有儿童模式,但算一道数学题就能退出,对于7岁的孩子并不难。华为的儿童帐号做的很贴心,如果他想退出儿童帐号或者在应用内付费,都会在我的手机上弹出询问信息。而且还可以开启健康用机模式,能够控制上网时长、可用时间段和屏幕停用时间,轻松防止孩子过度沉迷。”

其实推出类似功能的手机厂商不只有华为,在“儿童上网”的痛点被公开讨论后,几乎所有的主流手机品牌都给出了解决方案。

特别是在儿童上网的负面报道频发后,包括华为在内的手机厂商不断强化了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评论、广告、营销、个性化推荐等功能均无法在儿童模式下使用。为打造更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华为甚至成立了专业的儿童类应用审核团队,并制定了明确的年龄分级审核标准,按梯度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孩子只能接触到适龄应用和适龄内容,有效避免接触不良信息。

这里想要呼吁的是,“儿童上网”的挑战或许严峻,但并未关上守护的大门,家长们并不缺少利用工具和服务对孩子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机会。“父爱如山”的现实含义似乎应该加上新的标准,相较于妈妈们的感性和情绪化,作为父亲应该多一些理性,可能不善于和孩子直接沟通,但可以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守护。

写在最后

相比于90后一代,新世代的孩子们生活的不再是群居的大杂院,一幢幢分隔的单元楼注定了他们孤独的成长环境。他们每天在“屏幕”上的时间,可能多于父母陪伴的时间,多于和小朋友玩闹的时间。

尤其是在元宇宙、VR、AI等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下,孩子们不得不在儿童阶段就学会适应数字化的世界,互联网其实也是帮助孩子们形成综合素养的渠道。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孩子们的生长环境,就应该顺应新形势下的陪伴方式,学会使用现成的工具和平台加入到守护网络童真的行动中。

就像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写道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儿童上网的挑战显然不如鲁迅形容的那般沉重,却是每个父亲的必修课,帮孩子们“撇开”互联网的黑暗面,放他们到健康、安全、有序、和谐的网络世界里。

最后,祝世界上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