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小赛道养不出大鱼?喜马拉雅被困在等待上市的路上

小赛道养不出大鱼?喜马拉雅被困在等待上市的路上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投资者没信心,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再遇波折。

近日,有消息称,喜马拉雅融资最多1亿美元的IPO计划因缺乏投资者支持,已暂停在香港的上市计划,而这已是喜马拉雅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

在“耳朵经济”这个被誉为前景广泛的赛道,喜马拉雅多次冲击资本市场遇冷,真是令人唏嘘。目前,喜马拉雅官方对于上述消息并未作出回应,但笔者查阅发现,喜马拉雅的上市申请状态依然显示的是“处理中”。

三年亏损近百亿

作为国内市场头部在线音频平台,背靠一众知名股东,喜马拉雅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却难言乐观。

根据喜马拉雅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分别亏损19.248亿元、28.821亿元;2021年,亏损进一步加大,高达51.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99.13亿元。即使经过调整,其2019年至2021年的净亏损,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就连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也表示,“没有制定任何盈利时间表”。

从喜马拉雅的盈利模式来看,盈利难与其业务模式单一有关。其招股书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订阅、广告和直播三项业务。其中,订阅业务为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2019年至2021年,其订阅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7.2%、49.2%以及51.1%。

喜马拉雅的订阅业务,进一步可细分为会员订阅和付费点播收听服务。但这两项业务的变现能力并不强。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会员订阅业务月平均付费用户收入分别为11.60元、10.80元和11.20元。而有数据显示,2021年在线音频行业订阅的移动端与平均每个付费用户收入为22.50元,喜马拉雅的数据显然低于均值。

对于这一问题,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其付费会员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平台加大推广活动及联合会员计划力度,向其提供其他优惠以吸引更多付费会员”。

然而,喜马拉雅的“赔本卖吆喝”很难成为培养用户粘性和付费习惯的有效手段,2021年优惠期过去后,平台也遭到了用户退潮的反噬。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优质内容的平台,单一的商业模式使得喜马拉雅陷入两难境地——投入少难以吸引优质创作者以及用户,投入多又将使公司盈利遥遥无期。

在未来战略方面,喜马拉雅表示,公司计划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将为“持续扩大用户群及提升用户活跃度”、“提升多元化变现能力”,以及“增加经营优势”。其中的“多元化变现”则包括车联网、智能家居等新场景。

不过,截至目前,喜马拉雅的“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对营收的贡献仍然极低,甚至占比逐年下降,2019-2021年分别为7%、6.9%和6.42%。

老股东纷纷离场

盈利、转型一地鸡毛的情况下,资本似乎已经失去了耐心。

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4月,喜马拉雅完成2000万美元的E-2轮融资,估值达到43.45亿美元。按照公开资料,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

只可惜,现在喜马拉雅的境遇变为股东失去耐心、持续被减持、上市遇阻。

事件的转折点要追溯到2019年。彼时,喜马拉雅迎来了大规模投资人撤离,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悉数退场,只剩余建军一人。要知道,那时候喜马拉雅已经一年没有对外宣布投资,投资人的撤退无疑让其在资本市场大受打击。

四个月后,在余建军创业初期豪掷3000万助其迈出第一步的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在涉及一场非法集资案件后,也被喜马拉雅撇清关系,称“证大公司等4家公司与喜马拉雅已无股权关系”。

据其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在2019年3月和21个主体签订了减资协议,并回购老股东在喜马拉雅持有的全部注册资本。这其中,包括小米旗下天津金星、好未来旗下欣欣相融、上海证大关联企业上海翔馨、喜马吉泰等。

事实上,以喜马拉雅目前的现状,股东减持、撤资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起初,喜马拉雅作为音频行业商业化成功的典范,一度受到了用户的追捧。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以知识付费为主要变现模式的APP中,喜马拉雅以月活7552.9万人排在首位。

除了资本丧失信心纷纷离场,喜马拉雅内部员工则是担忧被裁。

自2022年开始,喜马拉雅也开启了“裁员”模式。今年4月,有人在脉脉平台爆料称喜马拉雅员工数从年初的4500人降到了4月的4000余人,而2021年6月时员工数最多曾一度突破5000人。

从此前十年融资九轮,执在线音频牛耳,到如今资本撤场,业务线大幅裁员,喜马拉雅已经深陷内忧外患之中。

内忧外患双重打击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问题是喜马拉雅的内忧,那么竞争激烈的音频市场,则是喜马拉雅不得不面对的外患。

经过多年厮杀,国内音频赛道头部玩家只剩下三家——荔枝FM、蜻蜓FM和喜马拉雅。谁曾想,好不容易打败众多对手,行业中又迎来了新的入局者。

比如,腾讯推出了长音频产品酷我畅听,与喜马拉雅提供的服务基本一样,此外还有微信听书、懒人畅听,以及腾讯音乐的“听书”板块;字节跳动上线了更加侧重有声书的APP番茄畅听;B站全资收购了二次元音频社区猫耳FM;快手推出播客APP“皮艇”;网易云音乐在站内开辟有声社区,布局广播剧和有声书……

此外,为了实现造血,喜马拉雅正将目光瞄准物联网领域。通过与下游智能家居、汽车、手机等智能硬件合作,形成音频生态圈,进一步延伸到包括家里、路上和车上的更多音频使用场景。不过,目前这些努力尚未得到回报。而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大家早就一窝蜂地冲了上去。

一方面,荔枝FM和蜻蜓FM都比喜马拉雅更早布局车载音频市场,三家目前纷纷与车企合作,竞争压力不小;另一方面,在终端方面,尽管喜马拉雅是最早将智能音箱卖火的平台,但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中,基本都被阿里、小米、百度所抢占,喜马拉雅的小雅音箱,在市场上的“声量”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宽带的不断发展,抖音、快手、B站等内容平台快速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音频的优势,特别对于长音频平台来说,生存空间也遭到挤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快手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5.44亿,而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仅为2.62亿。短视频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音频市场望尘莫及。

总而言之,即使喜马拉雅此次能够上市成功,也需要继续面对如何实现盈利和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问题。对于喜马拉雅来说,它更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向投资者们讲好有关耳朵经济的故事。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