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自动驾驶迎来关键转折点

作者:夏天

2022年,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 1 月,国内市场新车(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上险量为 48.45 万辆,同比增长 63.21%,前装搭载率为 22.13%,同比增加近 10 个百分点。据 IDC 发布的《中国自动驾驶乘用车市场数据追踪报告》显示,国内 L2 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的新车渗透率高达 23.2%。

这也意味着,轰轰烈烈的自动驾驶在发展8年之后正式在2022年进入中场时刻,相比技术,或许谁能加速商业化运营,谁才能占领自动驾驶的制高点。

那么,谁能跑赢自动驾驶下半场?

自动驾驶之路

2016年,官方发布《中国制造2025》政策解读明确提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2016年,国家测绘局(现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自动驾驶地图生产测试与应用管理的通知》,掀开了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序幕。

如今,六年之后,中国的自动驾驶产业已开始全面成型,据罗兰贝格预计,到2025年,L4及L3的自动驾驶新车占比将超过20%。与此同时,中信证券研报则指出,自动驾驶预计将是万亿级的广阔市场,有望解决人力成本提升、交通安全、司机短缺等诸多痛点,其中城市开放场景的市场空间最大,城市场景包括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环卫服务、城配物流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

那么,谁能成为万亿自动驾驶领域的大玩家呢?

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自动驾驶相关创业公司大概在2015年前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张德兆带着几个师兄弟——王肖、李晓飞、张放、霍舒豪,走进了创业大潮,成立了智行者。智行者聚焦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研发,为多场景车辆提供无人驾驶整体解决方案。

2016年被视为L4事业部的“二把手”,百度美研自动驾驶项目的创始成员、自动驾驶部门首席架构师彭军也拉着来自清华大学的同门师弟楼天城离开百度创办了小马智行。

2017年,同样有着清华大学背景、曾担任百度无人驾驶团队负责人的倪凯也投身这股创业浪潮,宣布成立禾多科技,聚焦自动驾驶系统量产落地。

公开资料显示,自从2015年起至今,在自动驾驶行业,已经有至少上百家自动驾驶公司获得了几百亿融资。

显然,机遇属于早期在自动驾驶行业“吃螃蟹的人”。

“2015年4、5月份,我们去做中关村路演的时候,很多人表示,无人驾驶在中国不可能实现,”智行者CEO张德兆回忆说,“当时有个投资人跟我表示,你就把公司定位成个技术公司就行,然后开发一些专项技术把公司卖掉”。

彼时,没有人对自动驾驶抱有任何希望。

然而,一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完全改变。

“自动驾驶行业在2016年开始急速升温,当时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一宣布,再加上谷歌也大力投入到自动驾驶行业当中,包括智行者在内的一批自动驾驶公司开始涌现出来”张德兆表示,只是相比谷歌这种知名公司,他们没有显赫的光环,有的只是在中国做自动驾驶的决心。

此后,他们经历了2017年、2018年的火热,同时又经历了2019年的冰点与2021年的高潮,在自动驾驶行业起起伏伏当中,他们成为中国自动驾驶整个产业的见证者。

只是,此时,在智行者、小马智行等旁边的自动驾驶公司已经换了一批新的面孔,早些年的同行者有的改变了创业方向,有的则是倒了下去。

“创业不如意者十之九点九,身处其中,其实也就一件一件扛到现在,过去了就没啥事了。”张德兆表示,经历过自动驾驶早期的迷茫之后,他很开心,无论是智行者还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已经开始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无人环卫、无人卡车、无人矿车等场景的逐步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功落地并且走进了现实,而智行者也同时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通过致力于通用无人驾驶大脑研发,基于深度学习及数据驱动先进算法,智行者无人驾驶大脑IDRIVERBRAIN已成功赋能robotaxi、robobus、无人接驳车等多款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并已在北京、苏州、武汉、重庆等地落地应用,与此同时,智行者还实现一个大脑赋能多场景应用,提供全栈解决方案,成功实现在环卫、特种车等领域进行应用。

波澜壮阔的自动驾驶行业起起伏伏,争议不断,对于很多逐梦的创业者来说,这是生与死之争,是梦想与现实的博弈,无论是方法还是路径,包括各种探索,这些创业者们都踏上了征途。

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对于过去还是现在,身处其中的张德兆都异常平静。

“身处其中,其实真的没感觉到行业的起起伏伏,我们其实还是该干嘛就干嘛,作为工科的人,我们其实是非常理性的说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比如自动驾驶刚上线的时候,我曾对自己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一定要大睡三天三夜,然而等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我第二天还会继续来上班,可能也就这样了”张德兆介绍说,其中他们经历过各种坎坷,无论是融资还是法务,他们都曾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在逆商不断成长之下,这些问题似乎也并不太重要了,“比如,严重的时候,由于法务问题,咱们就是融资进不来,还有少数员工导致公司有可能倒闭的风险,这些是很多员工看不到,然而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智行者的一个无形资产。”

这看起来是智行者遭遇的问题,其实,更多的则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在早期遇到的问题,行业问题、资本问题、技术落地等等问题。

在过去七年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当中,正是无数个智行者解决了无数个行业问题。最终,智行者才与更多同行业的公司推动了自动驾驶行业的持续发展,而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也开始了一个新的百花齐放的阶段,比如,在港口环境当中,有畅行智能等企业集中于此,另外博雷顿、慧拓等企业则集中于矿山环境。

走过了7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的自动驾驶走到了大规模应用的前夜。

自动驾驶的2022年

据悉,伴随着5G技术推动V2X、单车智能的全球市场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自动驾驶市场将达500亿美元,而当前,国内自动驾驶跨入L3时代,并开始推动L3、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因此,自动驾驶行业开始迎来了转折点:

往前走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往后走,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乃至汽车产业已经走向了智能化发展路径,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驾驶体验持续前进。

而2022年则是关键转折点,无论从技术还是硬件来说,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进入到了关键阶段:

从硬件上来说,芯片算力已经从20Tops直接飙升到200Tops以上;与此同时,自动驾驶硬件技术开启了10倍加速,2022年更是在很多行业有重大突破。

而从应用来说,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不能单独只是技术,而是应用场景的爆发阶段。

自动驾驶公司开始争先恐后的追逐技术落地,与此同时,伴随着造车新势力进入到第二阶段,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争夺变得更加激烈。

2022年 6 月份,蔚来 ES7,理想 L9 接连上市,小鹏新一代产品小鹏 G9 也即将上线。自此,“造车新势力”市场突围战全面结束,各家携二代产品,在 2022 年,再次迈入同一条河流,进入互联网造车战事 2.0 阶段。

“越来越多的大玩家进入这个赛道,说明这个行业有发展前景,好赚钱。在这个阶段,竞争肯定是更加激烈,当然,我们可做的事情也更多了,因此,我们就经常思考,中国是不是会在自动驾驶行业当中出一个世界级如华为这种的公司出来,所以越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这个视野放开,把我们的产品质量一个一个的提升上去,把我们的技术一个一个的进行突破,不断往前走。智行者做得最早,已经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大家最后拼的是核心技术+ 产品力,智行者有能力做领跑者。”张德兆表示,与巨头同台竞技,这让他们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兴奋,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舞台。

张德兆认为:“无人驾驶经过几年的磨合与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一些企业融资,说明对市场比较看好,也能更快地加速市场成熟。2022年及以后的自动驾驶行业,会在技术及数据运算方面更加系统化,市场前景更广阔。会出现多家并行的局面,并且有几个巨头公司出现,在竞争格局中会有一个世界级的公司出来。”

据毕马威《2021全球汽车行业高管调查》显示,64%的高管认为自动驾驶网约车和快递投送车辆将在2030年前在中国主要城市实现商业化:

到2025年,高级别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配备部分或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销量占出售汽车总量的比例超过50%;

到2030年,高级别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上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高级别自动驾驶。

而在目前,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度仍在变化,除了价格之外,汽车类型和场景则是影响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因此,面对现实,中国越来越多的Waymo路线追随企业开始放下身姿,转换思路,从“技术派”向“工程派”过渡,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先解决生存问题,活到2025年,才是前提。于是,在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了降维的自动驾驶卡车,机场、港口等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L4自动驾驶改做L2辅助驾驶等现象。

然而,在这方面,智行者则同样是先行者。

“从创业的开始,我们就意识到,自动驾驶可能是一个马拉松跑步,而且是大家刚刚跑了5公里左右,因此,现在说谁能跑到终点还比较遥远”张德兆回忆说,刚创业,他们就开始按照十年的时间来规划这个时候,同时,他们也清晰的明白,如果按照十年来规划的话,很少有投资机构会有耐心与他们一起跑下去。

届时智行者靠什么活下去?

因此,从2015年开始创业的时候开始,智行者就不断开始琢磨将自动驾驶技术尽快商业化落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行业开始爆发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到黎明。

对此,据张德兆介绍,智行者诞生之后对于自身的定位十分明确,那就是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支撑多种场景,换句话说,用无人驾驶“大脑”赋能各个行业。具体看来,智行者选择落地场景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四大原则”与“三种方向”:

“四大原则”:

首先是技术可达,选择渐进式的技术发展路径,从入门式场景出发逐渐迭代提升;

其次是市场空间足够大,因为每一类场景从立项到最终真正变成量产化的产品,投入十分巨大,不同的市场空间能够产生的回报率天差地别,选择市场空间大的场景能够带来更低的成本支出和更高的回报;

第三是社会基础设施能够支撑,在这里,社会基础设施的概念既包括了智能出行等实质性的基础设施,同时也包括了法律法规、公众接受程度等虚拟的基础设施;

第四是与各类场景的从业者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颠覆”或者“取代”。

至于“三种方向”,据张德兆介绍,这个主要可以体现为:

其一是“将认为从危险的劳动作业中解放出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与之相对应的场景包括国防、消防、核生化监测、抗疫等特种领域;

其二是“创造更加轻松的劳动条件”,对应智能环卫等智慧生活场景;

其三是“创造更棒的精神体验”,对应Robotaxi、车内娱乐空间等智能出行场景。

采用这个模式,这让他们精准选择了环卫及特种车市场并且获得了突破。

“我们目前基本上就采用了这个模式,如今,在我们创业的第7年,已经实现了环卫车市场和特种车市场的突破,这让我们基本能够活下来看到行业在2025年或者2030年的爆发”张德兆表示说,虽然他有点云淡风轻,然而,其实中间的过程则是一言难尽,“其实整个过程我们也是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很多的痛苦,近期到了我们的7周年庆,很多人会把以前的老照片发过来,有大家就趴在黄土地上吃盒饭的照片,也有大半夜坐在地上调试的照片,我们发现,其实很多的坎都是大家一点点去攻克的,我们其实经历了很多困难。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其中包括智行者。

不过,经历过这些的智行者如今更有勇气面对自动驾驶的中场之战——自动驾驶的技术已经完全突破,现在就是说取决于谁能走入的应用场景最大,而智行者则可以自信的说,他们已经走在了行业头部。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智行者赋能的无人驾驶车辆已经在100多个城市完成落地,覆盖城市场景、交通枢纽、办公/工业厂区、医院、商场及住宅等多种区域,智行者也因此蜕变为国内首批将无人驾驶技术及产品实现多场景商业化落地的企业。

其中,在智能出行场景当中,早在2016,智行者就与北汽合作开展了无人驾驶车的公开试乘,接待3000余人次,行驶里程2000公里,全程零失误、零故障;

2021年,智行者拿下了T3出行的数百台Robotaxi订单,该车队已采用双方共创的“自动驾驶+有人驾驶”模式在苏州实现常态化运营;

同时,智行者无人驾驶“大脑”赋能的Robobus也已成功落地成都、合肥、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的公园、景区、高尔夫球场等场景。

在智慧生活场景下,搭载智行者无人驾驶“大脑”的环卫车辆成功入驻首钢冬奥园,承担日常清扫等任务,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科技的重要窗口。而就在2021年,智行者又推出了两款无人洗地车和一款无人吸尘车,并实现了批量交付。

可以说,智行者的商业化过程就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化应用过程。

通常而言,自动驾驶要实现商业化,需要实现以下几项要求:

一,可以在广泛、开放的区域运行,不仅限于特定的端对端场景;

二,能为广泛普通大众提供服务;

三,能实现真正的商业运营,收取有市场竞争力及有利可图的票价;

四,在任何复杂路况下都不需要安全司机干预;

五,任何远程操作中心只是为了偶尔提供指导建议,并且要求远程操作人员的数量要在自动驾驶车辆总数的25%及以下;

六,要鼓励自动驾驶在复杂路段运行的激励机制。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智行者也同样测试过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可以说,智行者的商业化探索也即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应用与探索,这对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自动驾驶行业谁将“胜者为王”

未来自动驾驶这个行业谁将最终“胜者为王”?

对于这个市场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智行者张德兆的回答完全不同。

“这个赛道不存在赢者通吃”张德兆表示,他如此肯定则源于他对自动驾驶行业的认识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在他看来,这与自动驾驶行业密切相关。

关于自动驾驶的未来,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将会成为关键节点。

海量的真实数据,依靠系统的实际装车量。对于自动驾驶研发公司来说,需要与主机厂商广泛合作,推动自身系统在乘用车产品上量产落地,并取得足够的销量,才能拥有可靠的数据来源。

那么,自动驾驶行业谁将笑到最后呢?

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张德兆预计,自动驾驶行业在未来是一个持续稳健增长的阶段,从2025年到2030年会一直爆发式持续增长,“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它的渗透路肯定很高,市场空间很大,能够产出的商业价值也会很大”。

其次,对于这三方势力,某一方要想实现一家独大、赢者通吃基本不可能。

“整体自动驾驶公司会呈现多家并存的一个局面,不像之前纯粹靠软件、APP的互联网时代,无人驾驶领域涉及硬件、场景等各种限制,要想迅速迭代、迅速实现集体效益很难。在这方面,基本可以参考目前的手机行业。”张德兆表示说,而对于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来说,也同样告别了当初的创业环境,开始比拼技术、产品与客户服务的综合阶段。

而对于智行者而言,7年之后,除了构建了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服务的商业闭环,智能者也愈发清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做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技术赋能者”——如今的智行者将继续采用软件持续升级、硬件离散升级的模式锤炼无人驾驶“大脑”运营,甄选更多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自动驾驶的应用边界, 实现公司业绩飞速增长。

“在自动驾驶行业,大家的商业路径会完全不同,比如,有些公司说我定位成是一个自动驾驶的研发加运营公司,或者我要准备一个无人驾驶的货拉拉,或者有更多的商业模式跑出来,我觉得这在自动驾驶行业当中都有可能,因为自动驾驶这个行业足够大”张德兆强调说,自动驾驶犹如一个马拉松比赛,而现在整个赛程才不过5公里,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