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卞
2022年以来,面对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资本市场呈现震荡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优势,如何挖掘未来投资机遇,值得讨论及关注。
对此,近日由广发证券(000776.SZ,1776.HK)主办的“‘重估中国优势’——广发证券2022年资本论坛”就在杭州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全球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市场格局,共同探寻中国改革发展新优势。让我们看看他们的主要观点。
广发证券副总经理张威:中国优势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估
围绕中国优势,广发证券副总经理张威在活动致辞表示,要从三个方面重估中国优势,进而挖掘新的投资机遇:
一要重估中国经济优势,在全球经济增长缺乏新引擎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进行定价;
二要重估中国产业优势,乘势中国产业升级浪潮,对经济结构转型的优势赛道进行定价;
三要重估中国企业优势,掘金中国新时代发展机遇下的优势企业,对资本市场优质上市公司定价。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长期来看,仍然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关于中国现在经济状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依旧存在。未来宏观调控仍需加大力度,财政政策应当走向前台,货币政策则要“为稳定经济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长期来看,仍然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致力于营造“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促进经济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投资还需要关注有关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投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则表示,在中国,投资方面除需关注基建投资以外,还需要关注其他有关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投资。
从供给侧来看,需要继续激发结构性潜能,要关注“1+3+2”结构性潜能框架,即以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为龙头,补上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这三大短板;以及通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赋能。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中国经济能够实现“突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表示,从2022年第三季度至2023年,美国和全球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经济增速大概率会持续走低,欧洲不能排除陷入滞涨的可能性,日本经济不会有明显变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则可能加速分化。尽管外部环境恶化,然而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隔离来自外部的不利冲击。
在当前形势下,为了稳定增长,中国可以适度容忍杠杆率的提高,必要时要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胀。只要坚持“两个循环、内循环为主”的战略方针,坚持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包围下,中国经济依然能够实现“突围”并取得较好实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改革与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于中国经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需求侧,表现为两降一升,即投资增长率下降,消费增长收缩,出现负增长;二是在供给侧,表现为一稳两放缓,即农业稳,夏粮丰收,农产品供给丰裕,但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率连续下滑,两大产业出现了负增长。改革与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和对策。
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周皓: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反弹预期
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周皓表示,中国是个大的内生性经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减小之后,政府做出了正确的预期引导,市场主体的信心将得到极大的提振,其融资需求疲软的状况也将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美欧升息对中国的影响比较中性或者不是太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中国经济现在的挑战则是在下半年如何实现更快增长。在疫情压力逐步缓和、防疫政策进一步精准化之后,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将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出现反弹预期。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信强:未来中美战略博弈将持续展开
关于中美关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信强表示,美国不断加剧的对华战略打压和围堵,与新冠疫情的蔓延以及俄乌冲突延续相叠加,不仅为全球战略格局的演变注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美国对华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的变化,未来随着中美战略的博弈也将持续展开,进而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博士:宏观预期预计会有所修复
作为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博士进行了《阳关三叠:三个时间维度看当前宏观面》的主题演讲中:
“7月经济放缓导致宏观面预期被打破,8月高频数据已基本企稳,本轮经济放缓带给股债两端的影响可能已大致反映完毕,9月伴随疫情、气温等因素高点过去,以及政策继续升温,宏观预期预计会有所修复。
客观而言,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消费的天花板效应决定GDP的上限。短期增长的天花板效应和政策的偏宽带来“资产荒”逻辑。
而这个逻辑在未来则有三种可能打破目前状态:一是海外衰退;二是消费上限打开;三是地产形成对冲,目前来看,这三条线索尚未有端倪出现。
因此如果往更长时间的中期来看,GDP增长目标下,投资率重新打平将是一个关键线索:从2035年GDP翻番目标倒推,则GDP年均复合增长率要在4.7%左右,其中第一个五年需要在5%以上,对应固定资产投资要在5%左右,这需要基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地产的新发展模式、制造业的产业基础高级化等框架的搭建。
从长期看,名义增长是股债定价的定价锚。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其长期中枢都呈现出符合名义GDP定价的有效性。”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首席分析师戴康:全球四季度“衰退交易”将逐渐占据主导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首席分析师戴康表示,从全球来说,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大类资产演绎了“紧缩+衰退”共振的行情,在2022年第四季度,“衰退交易”将逐渐占据主导,大类资产或呈现美债利率高位运行后下行,大宗商品震荡分化,美股受盈利拖累下行。
而在A股则相反,A股大势研判上将会演绎“此消彼长,水到渠成”的情况,此消就是指(美国衰退),彼长则是指(中国复苏),中美之间大概率演绎“美国衰退得快+中国复苏得慢”,贴现率驱动A股震荡上行,成长占优。
尤其是今年小盘占优具备走出中等级别行情的潜质,不过随着相对估值修复至均值、信用利差历史低位之后,应留意地产基建信用预期变化带来的短期切换。
对于港股的后续走势,戴康还同时表示指出,当前美国存量流动性极度充裕,美联储加息周期,基本面改善亦能驱动港股上行。
中美经济周期错位,中期港股上行趋势更为确定,待年底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回升和美联储收紧放缓均兑现,为港股趋势上行提供积极催化剂。
在行业配置上,建议行业配置布局“资产重估,中国优势”:
从“资产重估”来看,一方面压制性政策转向边际宽松的地产链将迎来重估,如地产、消费建材和家电等;
另一方面“供需缺口”支撑的资源品迎来估值体系重塑,如煤炭、有色小金属等。
从“中国优势”来看,一方面包括中国的消费优势,将依托于疫后内需市场的复苏实现供需修复,如食品饮料、批零社服;
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将继续享受全球份额的提升及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如风电零部件、光伏组件、智能汽车;主题投资关注能源安全和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