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陈先森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如今在新能源汽车上变成了“要想富先修桩”。
从续航焦虑到补能焦虑,充电桩近几年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成为新基建下的基础设施,也造就了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但美好的市场前景背后,关于充电桩却还有一些苦涩的现实。
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充电桩行业从2015年高速增长到现在,充电体验不好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找桩难、坏桩多、充电慢、占位严重,这些都是降低用户口碑与制约行业发展的“老大难”。
站在产业的角度看,对比电动汽车,赛道内至今没有杀出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市值的头部玩家。可奇怪的是,充电桩的市场格局并不算分散,目前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三足鼎立,共同占据半壁江山。
大部分玩家仍然在盈亏之间风雨摇摆,守望着充电桩的未来。这样一个坐拥万亿规模却有些矛盾的市场,玩家们该如何杀出?
告别重“量”不重“质”
充电桩是“强政策”行业。
2014年和2015年,是充电桩行业的关键政策年,也为现在的竞争格局埋下伏笔。
2014年,《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出台,第一次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环节与充电设施补贴挂钩,并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充电桩行业。由此开始,在充电桩这块没有被完全开垦的土地上,无数创业者嗅到金钱的味道,投身其中,提前占位。
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车桩比要达到1:1这个发展目标。于是,站好位的玩家们加速布局,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最终2015年、2016年充电桩增速分别达到743%、233%。
政策之前是小打小闹、摸索前行,那么政策利好下的这两年,充电桩则是经历了无序扩张、重“量”不重“质”。媒体《EV世纪》曾在2016年报道,发现在北京南六环外10公里的大兴区,星星充电把充电桩建在菜地里,车主想充电可车压根没法开进去。
(图源网络,侵删)
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的重心落在依靠建桩、造桩拿补贴赚钱,眼光是“短视”的。他们还缺乏运营思维,来不及思考多少个桩在有效运营?多少个桩损坏?哪些桩利用率高?以及在这些问题背后,能挖掘出怎样的商业价值。
相反,重运营跑长期才是可持续的路子,也符合资本市场希望源源不断赚钱的想象。但有实力和没有实力的企业都来抢地盘,谁又有多余的精力想以后的事情呢。随之而来的是,桩立好了,但缺少维护,“僵尸桩”等一系列问题跟着出现。
所以从整体上看,充电桩本质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商业氛围这样的泡沫吹得越快,往往破得越快。
之后充电桩市场加速洗牌,2017年、2018年充电桩建设增速分别下降到57%、62%。一些企业缺乏技术、市场、运营方面的沉淀,成为最先出局的那一批。许多企业活下来的企业也是基于过去的积累,苦苦坚持,毕竟盈利模式不够清晰,谁都不敢说以我为准。
充电桩这盘棋迫切需要盘活,2020年的政策是这盘棋的“棋眼”。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 成为七大产业之一。这让充电桩行业形势明显比以往更明朗,新一轮成长的市场空间也得以显现。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新增2.70万家,同比增长18.59%;2021年新增5.47万家,同比增长102.71%。
公共充电桩运营商这边,截止到2022年5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1万台的共16家,前十家运营商运营充电桩数量占比85.1%。其中,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分别占27.8%、27.7%、19.6%,排在前三位。
充电桩行至下半场,竞争格局变化也围绕头部运营商们徐徐展开。
做好平衡当下与未来的生意
告别过去的蒙眼狂奔,行业逐渐清醒,开始意识到充电桩终究是一门“高投资慢回报”的生意。建桩属于重资产,回本周期很长,有数据显示,国内运营类充电桩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达5.7-9.5年。
一边要发展,另一边要生存,导致赛道内玩家有顾好当下还是顾好未来的“两难问题”:如果不断扩大规模,亏损会持续,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如果稳住一亩三分地,可能会被对手超越。
对于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来说,加速狂奔的脚步仍未停下。特锐德财报显示,特来电2019年至2021年分别创下营收21.29亿元、19.25亿元和31.04亿元。
2021年,特来电充电量同比增长55.6%。截至2022年8月5日,特来电8年累计总充电量已达140亿度,运营充电终端28.7万桩,平台注册用户850万,覆盖全国350座城市。
(图源网络,侵删)
如果对比充电量,特来电的份额占据市场首位。2022年上半年,特来电充电量超过26亿度,同比增长40%,市场份额约为30%。
另外,市场份额背后是未跳出的亏损泥潭。2019年至2021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2.69亿元和-1.35亿元。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今年我们的投资不少于10个亿,而且已经做好了亏三年的准备”。 七年后再回头看,亏三年的预期显然估计不足。
星星充电在2020年传出盈利的消息,但目前盈亏如何也是未知数。
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在2020年接受专访时表示:“星星充电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充电网企业就是新兴产业,在这样的一个大浪潮下,有很多的坑,我们自己也踩过很多的坑,交过大量的学费,要想盈利是很难的。”
但无论盈利与否,大家都在寻求融资或上市。毕竟受到资本的青睐,是平衡当下与未来最直接粗暴的外部手段。充电桩企业的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以及运营效率低,那么借助资本市场这一外部力量去推动业务发展再好不过。
2020年3月,特来电进行了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鼎晖投资、国调基金、国新资本等,共召募资金13.5亿元;去年6月,特来电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包括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10家企业的战略投资。同时,特锐德拟将其控股子公司特来电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运营商解决充电桩的问题,始终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公共充电桩“冷热不均”也是这门生意存在的矛盾,一边是车主“一桩难求”,另一边是企业“有桩没车”,因为设备利用率低而苦恼。
企业过去做了超前布局,却没有按照不同的场景做合理建设。比如电动汽车保有率相对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建立几十个充电站就能满足相应的充电需求。而在整体上,现在充电桩利用率较低,行业平均利用率也只在3%-5%左右。充电桩这门生意,运营商想真正迎来稳定盈利还十分漫长。
继续把好“运营”这一关
除了建桩占地盘、降价打价格战,运营商未来依靠什么获得长期的竞争力?
艾瑞咨询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前期的资源整合能力转变为综合的运维能力;合理的布局、产品的稳定性、运营方案的差异化和互联互通将吸引更多的用户青睐。
(图源网络,侵删)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充电桩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是如何精细化运营,包括用户感受、口碑、价格、停车优惠等,提升运营效率,保证资金链不能断。”
这方面,政策方案近期给出了方向,在《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中有确定几个建设目标。
比如,在2025年底前,基本形成“固定设施为主体,移动设施为补充,重要节点全覆盖,运行维护服务好,群众出行有保障”的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这意味着,充电运营商、道路管理单位、电网企业三方合作会更加紧密。
特锐德近期发布的半年报里,首次披露关于特来电建成“虚拟电厂”运营平台的情况。官方数据显示,虚拟电厂平台具备条件的可调度资源容量超过1300MW,不同场景下已调度容量超过300MW,总调度电量超过30000MWh。
尤其是今年夏天,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相继发出有序充电的通知,许多公共充电站、换电站被迫暂停营业,导致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困难。这更加体现出行业需要做好运营和能源协调管理。
从整体上看,保障好电动车的有序充电、柔性充电,是留给企业未来去攻克的难题。特来电近期提出的“只有充电网才能支撑起大规模电动车汽车的充电”,比较符合行业和用户所期盼的愿景。从充时代、电时代,到网时代,只有“网”才能装起庞大的电动车规模。
另一方面,运营商通过运营互联网平台抓住用户。
星星充电上线APP,很快在其中开通了商城功能。为了提升用户留存度,星星充电细化APP里的功能,比如引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也新增了月度任务等功能,为了让用户多留一会。
推出并运营APP算是运营商抓住用户的常规手段,包括特来电、快电都有上架自己独立的APP。除了APP,支付宝、微信小程序成为运营商抓住C端用户的主力场。私家车车主用支付宝、微信频率高,当车主身处具体的支付场景,是运营商强化用户粘性的好时机。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来到10%、15%,用户规模在快速增长,会“运营”的充电桩运营商或许将制胜下半场。
参考资料:
1、连线Insight,《是什么让星星充电“星火燎原”?》
2、365IT圈,《充电站小程序两周涨200万用户的爆款经验》
3、格隆汇,《充电桩,打响下半场》
4、远川研究所,《充电桩企业的破产和黎明,哪个先来?》
5、壹DU财经,《充电桩巨头何处寻?》
6、野马财经,《“充电桩一哥”特来电要上市,背靠创业板第一股能否开启资本盛宴?》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