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天味业来说,国庆假期过的并不愉快。在此期间,海天酱油添加剂事件在网上被舆论捶击的毫无招架之功。官方的两次声明似乎并没有直观的给这个舆论场带来多大的灭火可能。国内外“双标”,被国内消费者们认为是不可饶恕的罪由。但是如果理性的站在第三方视角来看这个事,我觉得就不会那么冲动了。
如同某位微博主所述:“消费者不明真相,从而导致谈添加剂即恐慌的情绪化反应。”该人士认为,“其实添加剂不是坏事,世界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都不是见不得光的。防腐剂能使食品防腐,很多其他食品添加剂,亦有利于增加食品的色香味。”不过他也感叹,海天这个话题热炒将使中国酱油行业至少提前5年进入零添加剂时代。”
添加剂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能忽略它
其实只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的法律约束范围内被合理使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所处的消费商品大商潮中,绝大多数都是有添加剂的,因为这是市场生产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商业进化的产物。
比如我们买的香肠都会用防腐剂——亚硝酸盐,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而肉毒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剧毒的毒素——肉毒素,毒性比砒霜还强。
比如即使是纯酿造酱油,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也会用到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酶制剂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次事件呢?我觉得原因有这几种。
1、国内外双标很容易成为点燃国内消费者情绪的导火线。
除了此次海天酱油事件外,大众所熟知的可乐无糖版两岸双标、好丽友在国内外“双标”,虽然这两者在各自区域都符合国标,但是从两家企业对添加剂的“双标”配置来看,国内消费者通过横向对比感觉对自身健康不利,所以在舆论平台掀起了一阵声讨潮。
2、消费者对添加剂认知的匮乏,使得话题讨论充满了对立,增加了热度,形成了社会舆论事件。
其实放眼添加剂领域,因为太多的专业词语,使得消费者对这块的认知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大家普遍从字面或者自己的认知角度来产生话题讨论的源头,夹杂着关爱自身健康这种天然属性的情绪,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形成社会舆论事件。
3、本质而言,在疫情、追求生活品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众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了。
无论是双标亦或是通过双标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交话题讨论,本质而言即为大众对自我健康越来越重视了,尤其是在疫情等背景下。不过此次事件的发生,让大众对健康可持续的零添加剂商业消费有了更大的期望,同时也让那些传统的食品饮料等企业向着零添加的方向挺进。
追求零添加剂商业正风生水起 增量发展要靠创新
伴随着大众对零糖、淡盐、零脂肪等消费需求的日渐增多,许多企业纷纷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来押注零添加商业赛道,并且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一直站在零添加商业前沿的元气森林,通过技术驱动,践行“三0工厂”策略,自建高标准工厂,在产业链条中逐步实现“0防腐剂”、“0污染”以及“0碳”等三大目标。之前率先推出的“0糖”饮料不仅打破了行业增长的困境,更是倒逼整个饮料行业朝着无糖或者低糖的方向可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酱油产业其实很早就有了“零添加”酱油。比如千禾味业为了能够商业突围,于2008年创新首推“零添加”酱油,与海天等形成差异化竞争。2014年千禾开始集中发展以零添加酱油为代表的调味品。据数据显示,目前,千禾零添加调味品收入已占公司调味品营收的50%以上。
在2016年,众多国际知名零食企业诸如伊滋国际、通用磨坊、荷美尔食品、BFree Foods、Lotito Foods等也纷纷在产品配置料表上逐渐放弃对各种添加剂的使用,朝着健康零食方向布局,而且在新产品推出之后,市场反应强烈,已成为消费者持续聚焦和最受欢迎的品类。
如上所述,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实现零添加,不仅俘获了一众年轻消费者的芳心,而且也打开了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零添加剂商业背后是对传统消费产业的重塑
零添加剂商业背后其实是配料表的变革。这种变革的路径我感觉一方面是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倒逼企业重研发以寻求最优解;一方面则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站在健康的角度,有更好的生产要素替代了原本传统的添加剂,形成了正向迭代机制,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而配料表变革的背后,不仅仅是消费时代的变迁史,更是大众对生活品质的周期性变化缩影。零添加商业打开了新一轮消费周期,它会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衍生出更多取代传统添加剂的健康生产要素,助力食品饮料等快消行业迎来消费产业重构,以提升内循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