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沈浪
在过去的第三季度,国内的移动机器人行业共发生了7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0亿。不难发现,在机器替代人工的道路上,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对国产品牌依旧保有较高的热情。
特别是在AMR技术愈发成熟并逐步替代AGV的行业拐点上,像极智嘉、Syrius炬星这样的AMR厂商顺理成章地受到了更多来自资本市场的关注。第三季度期间,Syrius炬星便完成了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极智嘉则是完成了1亿美元的E1轮融资。
两场都并非首轮投资,资本加注的另一面代表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热情,还有其对品牌以及AMR细分行业的信心。由此来说,AMR的行业前景在现阶段是否真的明朗?又是什么给予了投资者对国产AMR行业的信心,技术的更迭还是需求的适配?
一场“揠苗助长”的跨越
在机器替代人工的道路上,国外的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跑得要比中国更快。
2012年,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就斥巨资7.75亿美元收购了自动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机器人仓储业务,并迅速将其纳入公司内部,开始发展仓储自动化模式。
而在中国,即便是到了2017年,电商业态高度发达,但国内在仓储物流环节所依赖的主要还是大规模人工化作业,以此来维持高履约率。某一线电商美妆品牌的运营曾告诉「智能相对论」,“像双11忙的那段时间,不管是运营还是客服,全公司的人都得去仓库打包,同时公司还会从外面临时招聘一批高校学生来帮忙,全靠人工度过双11。”
这一点在Syrius炬星团队的调研考察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90%以上的订单都是以人工的方式挑拣出来的,大部分国内工厂的仓储环节都还没有走上自动化的道路。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国内企业客户的接受程度、付费能力以及后续的市场推广、客户维护等环节都将是AMR厂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事实上,2018年下半年,Syrius炬星联合英伟达、京东物流就发布了第一款产品FlexComet·小白龙,但在国内市场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反而是转战日本市场后,Syrius炬星很快就在当地拿下了品牌的第一个大客户,并迅速跑了起来。
对比来看,在中国市场“失速”,在日本市场崛起——Syrius炬星的早期处境验证了一点,在人力资源紧张、自动化程度高的环境下,AMR凭借智能化的进阶能力取代AGV是再自然不过的产业升级。而在国内,想要从人工化跳过自动化,直接进入智能化阶段,AMR厂商们就得做好“揠苗助长”的准备,从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等各方面去强推产业升级。
2021年,国内移动机器人市场大热,Syrius炬星在海外打拼多年后也开始辗转归国,并先后得到了字节跳动和联想的投资入股。此时在国内的移动机器人领域,AGV的自动化模式占据着主流,产业用工模式正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演变,而在资本加持下的AMR厂商们似乎也等不到那个时刻了,同样做好了强推国内产业用工模式越级发展的准备。
为了超前而思考改变
AMR目前应用场景中较为接近于“人”的机器人,基于成熟的视觉导航技术,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机器人移动方式的底层逻辑,使其拥有了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安全避障、规避拥堵等特点。
在仓储挑拣上,这也是目前人机协同模式下效率较高的一个解决方案。以极智嘉为例,旗下AMR可携带订单箱到达被命中库存位置,辅助人工拣选,节省了30%~50%人工,提升拣选效率1.5~2倍。
然而,仅是产品能力的超前并不能带来产业上的超前,与之相匹配的服务形态、商业模式都得保持领先,形成正向助力。
从这一点来说,国产AMR想要在本土市场“揠苗助长”是有机会的。
一是在服务形态上,国产AMR具备软硬一体+云服务结合的环境基础。得益于近几年的云计算蓬勃发展,中国正进入“云时代”,现阶段的企业越来越喜欢以云计算的角度去思考数字化的转型需求。
无形之中,这为AMR机器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不少新思路。比如,Syrius炬星的仓储解决方案就是围绕云服务平台“FlexGalaxy”所展开的,云端系统会通过对AMR扫描出来的场景进行运算,给予最优的仓储作业方案,再推送给AMR和管理人员进行指导落实。这一套完整的流程在仓储场景内很容易就能实现产业闭环,未来还可以继续基于云服务的拓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指导前端交易、后端售后等等。
那么,对于企业客户来说,这就不只是购买一两台机器人做硬件升级那么简单了,实际上是对整条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只要在成本合适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一条延伸性更强的AMR升级路径。
二是在商业模式上,国产AMR找到了让企业付费的切口。云服务的普及重塑了市场的商业逻辑,一锤子买卖在B端市场越来越不受待见。比如Syrius炬星就发现,自己初代机器人的售卖方案在国内并没有获得与日本市场同样的良好反响,而这正是因为国内客户对AMR的理解还在起步阶段,对于利用AMR来进行自动化升级的投入非常谨慎造成的。
辗转回国,Syrius炬星带回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RaaS(Robot as a Service),即租即用,企业客户无需购买硬件和软件授权,租金即包含了机器人本身以及机器人本体上运行的软件终端小程序,在物权不转移的前提下满足企业客户的AMR需求。
这实际上是一个向市场妥协的方案,在这个模式下,机器人的成本和风险基本都转移到了Syrius炬星的身上,一旦出现客户大规模弃用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要面临庞大的产品积压和高额的维护成本。
尽管Syrius炬星提出的RaaS模式找到了让企业付费的切口,但还是得警惕其背后的风险仍在,甚至还有扩大的可能。“揠苗助长”的下一步还得思考如何让国产AMR这根“苗”活下去,长起来。
纯机器人公司在国内“水土不服”
斯坦德机器人CEO王永锟曾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只卖硬件,有可能最后会沦为卖铁的公司,硬件的毛利只会越来越低。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公司一定是有平台化能力的公司,可以通过软件来增加用户粘性和扩大企业的边界。”
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能在业内引起共鸣,不仅在于企业的发展如此,更多还在于国内的产业环境实际上对纯粹的硬件公司是不友好的。
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大市场,行业分布广泛,仓储流程繁琐,通用的硬件很难满足各行业、各场景的具体需求。对此,国产AMR品牌的策略大多很明确,即提供通用的硬件,在软件层面去进行个性化定制,调配不同的程序去满足细分场景的需求。
在这一点上,Syrius炬星对自我品牌的定义很有趣,明明是做机器人的,但其更多认为自家是一个以软件与数据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软件和数据才是核心,机器人只是服务的触点,可以是AMR,未来也可以是其他概念的机器人。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实用导向主义非常强烈,很多企业并不关心厂商能提供什么样高能的机器人,重点是能为其商业场景带来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像极智嘉为上海西门子开关提供的方案就很典型,这是一个多机器人集群调度方案,由智能搬运机器人MP1000R、拣选机器人P800R 、四向车穿梭车机器人X1200以及货箱机器人RS2协同完成。
在这个过程里,企业客户对单一机器人产品的关注度就不在于其本身的硬件能力,而是其放置在商业场景内所能带来的效益与价值。根据反馈,在采用极智嘉的方案后,上海西门子开关的存储面积扩增超3000㎡,产线配送准确率 100%,从原料仓到产线全流程均实现了自动化。
这才是企业关注且想要的,市场需要看到解决方案所带来的最终价值。因此,即使是以软件和数据为品牌核心的Syrius炬星,也是在主推以AMR为基础的行业解决方案,通过与中通云仓科技、酷乐潮玩、递四方等合作的案例,向市场传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有效信息”——引入了AMR机器人作业,即可以实现2-3倍的效率提升以及30%的人力节省 。在务实的当下,Syrius炬星的价值导向也较为明确,即聚焦在其方案“投入小、见效快”的优势上,以期抓住企业自动化转型的“痛点”。
纯粹的机器人公司很难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和商业诉求下存活,即便当前AMR大有取代AGV的趋势,但同样的道理,也不见得AMR就是机器替代人工的终点。
国内的产业可以接受“揠苗助长”的结果,但前提是实用与进步。国产AMR厂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被定义,硬件、软件、云服务以及更多的新业态或许都得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