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科技创业九死一生,2023年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如何穿越迷雾

1月10日,主题为“寻找穿越之道”的2022年GPLP犀牛财经峰会在京盛大开幕。国内领先财经媒体GPLP犀牛财经邀请知名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围坐一起,回顾2022年展望2023年。

在由北航投资总经理王剑飞主持的GPLP犀牛财经科技投资专场 《科技投资与科技创业如何融合》的论坛上,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雨荍、中企港资本董事长于小镭、湾创邦创始人、湾兴资本合伙人张阳阳、金科君创合伙人刘夫林、小马智行战略总监邵俊斌、飞尼科航空发动机总裁张健、同创永益营销副总裁朱晓岚分别围绕科技投资和科技创业领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北航投资总经理王剑飞:投资不断升级迭代 创业门槛越来越高

过去几十年,中国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早投产品企业,然后转到投互联网、TMT,从2018年左右开始又转到投硬科技,是一个不断升级迭代的过程。创业企业的创业方向也发生着类似的变化,刚开始改革开放是传统企业创业的大时代,之后是互联网创业、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时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创业企业不断涌现,这也是一个时代发展趋势。

不同时代中,创业者的画像也在不断迭代。最早期的创业者可能没有环境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是具备敢想敢拼敢干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几十年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历练,最后成为了一代企业家。互联网时代创业者至少需要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互联网的商业思维模式和国际化视野,才可以创立一家互联网公司。现在硬科技创业者大多是博士起步,因为对于现在的硬科技创业而言,创始人必须对技术有着深度理解,掌握公司核心技术壁垒。不过无论是哪一代的创业者,都必须要有企业家精神,必须敢想敢拼敢干。

对于投资人来说,最终要找到的是每个时代最具企业家精神,保持开放性思维、成长性思维,并且可以不断自我迭代,永远站在时代浪尖上的人。时代的弄潮儿没有所谓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只有立足当下。每一个时代都得去做最难的事,去做最有价值的事,经受最艰辛的历程,最终才能收获硕果。

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未来技术是复合型技术 投资金字塔尖企业

新龙脉基金主要投资以科技为主导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等相关的产业。我们机构目前认为全球的科技创业已经到达了一个平台期,美国在近5年之内,创新力量明显减弱,相比5年前、10年前只有很少的新东西出来。

纵观全球几十年数百年的科技变革,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到有限的和无限的信息革命,再到现在讨论最多的生物革命,但是最终会怎么样?其实没有人知道,就如同人的生命是否会被无限延长一样,都是一个未知数。

新龙脉基金认为,未来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多重技术叠加的复合型技术,其中包括软件、硬件、材料服务,新的金融模式,新的管理模式,这也导致未来的创业成本可能会越来越高,创业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综合,也会越来越走向少数人的一个领域。

从学习美国到现在所谓的创新,中国的创业者和美国走的路径很像。中国正在经历的资本热潮,美国也曾经历过,而后是热潮退去、泡沫破裂。然后市场又有新人进来,进而有新的发现。

现在这个阶段似乎越来越相近了,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一定会更注重综合实力更强的企业,包括创始人的学历背景、个人能力、团队能力、整个企业的发展基础,我们会找金字塔尖的企业进行投资,这就是我认为的未来投资方向。

中企港资本董事长于小镭:未来有三个重点投资方向

我在2010年前后开始做创投,投的了50多个项目,有10个项目己上市,参与深度不够。后来经过调整投资策略,开始做深度孵化加投资。在疫情这三年,重点深度孵化投资两个项目,我都是亲自下场做联合创始人,个人认为以深度孵化加投资的模式,培育和投资一批创新类的硬科技企业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个人觉得2023年,包括未来几年主要有三个重点投资方向:

第一个是新能源和一系列创新型的新能源技术,这应该是未来几年一个比较永恒的方向;

第二个是生命科学,这个领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就象2000年初的互联网一样,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我们现在基金重点投资的方向;

第三个就是以人工智能、Web3.0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这三个方向,将是各家投资机构,包括一二级市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大趋势。

在五年前我们投资机构主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注方向比较多,最近三年我们彻底作了调整,改为“深度孵化+投资”,专注在医疗和生命科学这个方向,我们未来5年甚至10年,重点就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挖掘,包括新医疗、新医药,新医械,等甚至包括一些混合交叉型的技术,比如AI与新药研发的结合,AI与医疗器械的结合,还有一系列创新型的医疗技术,包括基因编辑,抗肿瘤抗衰方向的创新药等。我们机构未来就是围绕医疗和生命科学这个方向进行重点投资。

创业企业最重要的是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应在七个方面来提升:一是核心战略定位;二是核心商业模式;三是核心团队;四是核心技术;五是核心管理;六是核心市场.;七是核心资源。

湾兴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阳阳:热门赛道不投,青睐一流科学家和产业化团队

每年大家都在谈趋势,我们觉得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我们从做科技投资开始,定的基调就是长期坚持一些大方向,以5年、10年的周期来看待,所以我们每年的变化都不会特别大。

但是在大方向下,还是要找到一些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具体什么赛道每年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不投热门赛道。尤其是早期投资,包括天使,甚至还有种子阶段的,在整个投资链条上,我们是最早的,我们应该也有责任,在赛道元年之前进行投资。所以我们反而更倾向于去寻找一些大家不是特别看好,或者说技术可能还不太成熟,但我们认为有产业化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

投资我们更青睐一流的科学家,再加上成熟的经营管理团队,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制造是我们长期关注的大方向之一,在寻找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数字化、新动力、新工艺、新材料等等平台型领域,都有很多的创业投资机会。如果没有发现特别好的机会,我们会一直等待,不会特别着急去投。

金科创合伙人刘夫林:以产业思维做科技投资 逻辑要先于风口

因为我过去做了20年的产业投资,因此我是带着产业思维来做早期的科技投资。

比起当下的元宇宙、Web3.0或者其他所谓的科技投资,我更看好是什么工程,喜欢用工程的概念去概括它。我们投的初创科技公司,它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纯原始创新的技术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工程化问题的综合解决和考量,做出一款极致的产品,然后加上优秀的运营团队把它运营起来。

我跟剑飞在天使轮投了星河动力,一路见证其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因为看到了星河动力创始团队对这个产业的理解、对产品的理解、对工程的理解,还有对自己产品的整个商业定位,所以我们在那个时候才敢于冒着极大地风险大胆重仓。

这两年大家都在大谈农业科技,农业是重资产,不敢投,但是农业科技完全是可以的。我明确感觉到,这些年农村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在减少,再加上中国多年来一直提倡粮食安全,于是我在2018年就投了两家农业科技的公司,现在都已经成长为独角兽,今年会申报IPO。所以投资一定要看逻辑层,逻辑一定要先于风口。

对于2023年,我提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安全,无论是贸易安全还是技术安全,甚至整个大环境,包括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接下来我可能会出手一家关于做内容安全的公司,然后还会在基于这些大的产业链上面,寻找一些“水下的”已经沉淀了5年甚至8年,但是过去从来没融过资,甚至或者是仅仅融过一轮资的这种项目,这是我2023年的一个策略。

我们做行业投资,包括现在转向做科技投资,觉得最难的一件事情就一个字,人。如果说我们看到了相应风口之前的逻辑,也看到了国家政策对未来的预判,但是,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包括他的团队跟不上的话,这迟早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带领一个优秀的团队,可能开始这手牌并不是太好,但是创始人能够通过不断优化,在经历行业多次行业洗牌之后,可能会把公司从几个亿做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上千亿,甚至更大。

三年疫情,那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有韧劲,始终在坚持,这种自我成长和突破是最艰难的。所以总结归纳就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最难的一点就是在对人的判断上,尤其对其后期的自我蜕变成长的速度上的判断。

飞尼科航空发动机总裁张健:技术创新带来产业变化 路径识别非常重要

从经济长周期的角度看,今天我们来到了“熊彼得时刻”,而走历史困境的唯一通道,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带来产业变化。

现在大家都在讲无人驾驶,我认为无人驾驶最有可能在低空环境先实现,因为它把复杂的航空飞行动作变得很简单了:

比如以前,航校小飞机降落时候时速达到150公里,着陆瞬间调整不好角度就是机毁人亡,因此民航大飞机的副驾驶员需要800个小时飞行培训,耗资200万元。现在的垂直起降航空器就把所有复杂的动作变简单了,只需要传感器控制高度速度,所有的复杂训练都不再需要,所以我们把eVTOL定义为第三代航空器。eVTOL未来达到的载重将会淘汰同级别的所有的传统航空,但是需要慢慢从小往大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了大疆、亿航,接下来将会出现吨级载荷的eVTOL。

目前eVTOL的痛点和电动汽车一样,就是续航里程太短,所以我们现在发展混动,将理想汽车的增程路线应在通航重型无人机领域,区别在于理想汽车解决的痛点是200公里纯电兼顾长途无充电忧虑,而混动矢量推进eVTOL则要解决的是由电驱动完成垂直起降,同时重载与长航程由重油活塞动力源来保障。不要小看理想汽车,一汽、二汽、上汽多年来国家投入了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没能在三四十万价格区间和BBA抗衡,但是理想汽车完成了逆袭,更重要的是,它在月销2万的产量就能盈利,非常了不起!

概括来讲,这就是产业变化源于技术创新的典范,而技术创新的边界又勾勒了未来,这就是技术路径创新引导产品链创新的魅力。

过去学习硅谷,不需要付出很多试错的成本,现在要求去完全创新,一旦失败代价就很大。

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水上飞机项目,主持收购了全世界最好的水上飞机公司——加拿大港湾航空。但是当我把外国专家带到舟山群岛选址时,他居然告诉我这里不能起降,因为飞机会被海浪打翻。加拿大港湾航空的水上机场都在市中心的内海湾,或者是风平浪静所以可以短距离在河道。

所以路径识别对创业非常重要,一定要一边看着技术的可能性,边界在哪,一边要聚焦应用场景清晰化、明细化。然后看两者能不能沟通来定义你的产品。我们飞尼科航空发动机就在坚持做这件事情,我希望把这些向我们投资人分享,也希望投资人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项目,帮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

小马智行投融资高级总监邵俊斌:科技创业最大难点是发现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

小马智行是一家以做无人驾驶为主的创业公司,我们要做的是在每天一两个小时的交通当中把人类的双手双脚解放出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对人类社会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个能够穿越周期的逻辑,只要坚持我们就可以了,纵然可能过去一两年经济不好,周期不好,但只要你能活得下来,就证明你是一家优秀的公司。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在未来三五年或者七八年证明你的价值所在,这是我们企业总体对未来的判断,只要stay focused on the long term就可以了。

2022年北京、广州在无人驾驶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最黄金地段的硅谷。政策可以更大力度地把无人驾驶开放出来,能够让我们24小时地去跑,而非像大洋彼岸那样只能夜间去跑,还不能商业化等等,相信2023年一定会有更多的城市对无人驾驶敞开怀抱。

另外过去一年,更多的车厂主机厂开始逐渐接受或者认可多传感器融合带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现在以及未来1-1.5年里,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基本上都会装配多传感器融合高算力的辅助驾驶。

大规模商业化后,曾经非常昂贵的激光雷达成本能降低超过95%,两年前2万美元一颗的激光雷达,现在已经降到500-1000美元。所以以往只能在豪车上才装配的激光雷达,现在30万-50万元的车型也用得起了。

在整个中国的政策和规模化效应、市场化效应之下,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快。所以我觉得宏观虽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整体向好。

我觉得科技创业最大的难点是要去发现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很多东西需要突破现有框架。

所以提高认知范围,多在业内交流很重要。我们看到很多科技行业的公司,它可能以科研中心为主,但在做产品商业化落地的时候,却有很多限制,可能跟实验室里面完全不一样。另外能否把这个东西做到大规模量产,又要涉及很多工程的问题。多与行业交流,让行业知道这个技术能做到什么,行业上传统框架的掣肘如何能消除,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共通融合的点。

同创永益营销副总裁朱晓岚:软件企业机遇空前 突破创新源自应用场景

对于国内软件企业,最近的两三年开始一直到未来的三五年,我觉得是迎来了空前的好机遇:一方面有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客户需求。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空前好机遇。

四五年前我们还在和IBM等海外企业竞争,但是最近几年,基本上都是国内软件企业自己在内卷,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几年整个市场和政策对国内软件企业空前友好和扶持的情况下,抓紧时间修炼好自己的内功。

我觉得国内有非常好的市场环境和最大量、最复杂的客户群,我们的客户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能够让我们在实践当中,在复杂有压力的客户环境条件下去实现自己技术上的研究创新和发展。软件企业不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实现进步和突破,而是要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在实际用户的场景中去不断完善。

从我自己所在行业的微观角度来讲,我觉得最近3-5年对国内软件企业是黄金时期,我们希望能够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提供向上助力,也希望能够在大环境不好,但是政策对我们小行业很友好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逆势上扬。

以前大家在做产品研发或创新的时候,都是各做各的。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生态圈的概念,自己在做软件研发的时候,其他的软件公司有非常好的产品和技术也可以去借鉴,不一定所有都要自己从头开发。过去一个产品解决方案需要攻克10个技术关键点,现在只要做其中最核心的5-6个,剩下的可以借助生态圈其他合作伙伴的力量。

我觉得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更新、更融合、有更大生态圈的一个环境,这几年国内政策确实对软件产业很友好,现在科创板也在鼓励自主创新的软件企业。所以正如我的客户经常跟我讲的一句话叫未来可期,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两年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能够很好地快速发展,完成我们尽快IPO的小目标。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