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熔财经
作者|易不二
料峭春寒,冻杀浙商银行。
作为规模达2.5万亿的全国性股份银行,浙商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的落马激起了千层浪。
尽管浙商银行很快作出回应,称沈仁康已卸任一年多,“其接受审查调查对该行经营没有影响”。但管理层的不稳定必然会引发投资者的担忧。
况且沈仁康在任超过7年,其激进的作风,已经给浙商银行埋下的“雷”,会使得浙商银行在后续的发展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沈仁康“狂飙”,浙商行“失控”
在沈仁康任职的7年多时间,浙商银行可谓称得上是一路“狂飙”。
2014年加入浙商银行担任党委书记的沈仁康,此前并无并金融系统工作经历,但上任之后,浙商银行却在其带领下扶摇直上。
2013年,浙商银行总资产仅有4881.17亿。但在沈仁康治下的第二年,就突破万亿大关至10316.5亿。
截至沈仁康辞职前的2021年末,浙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了2.29万亿元,营收也突破了500亿大关。
同期规模扩张速度,比城商行争相学习的“大哥”招商银行还要快。
随着沈仁康被调查,其在任期内的“灰色”操作,导致的问题已经难以遮掩。
《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持有非金融企业股权、不得从事直接投资业务。但近年来,浙商银行一直通过浙商产融的“投贷联动”平台通道,以打监管“擦边球”的做法,推动浙商银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
而浙商产融又与多家实体企业、房企紧密关联,尤其是浙商产融“涉房”过深,使得浙商银行频繁出现在暴雷企业债权人名单中,不良贷款迅速攀升。
在此前有名的“万宝之争”事件中,万科独董刘姝威直接点名“浙商银行违规出资”。
而因浙商银行的资金输血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的宝能,被证监会原主席刘士余痛斥其董事长姚振华为“野蛮人”。
在沈仁康递交辞呈的2022年,浙商银行杭州分行被罚款400万元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大多数都就关联着为房企增加融资、资金被挪用于土地竞拍保证金等。
在深度涉房同时又违规的情况下,浙商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与涉房不良贷款双双高企。
截至2022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1781亿元,占全行贷款12.09%,该比重在A股上市股份行中是最高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12亿元,较年初增长53%,不良贷款率增至0.9%。
浙商银行内部失控,不止是在业务上的失控,还有频繁的人事变化。
从2014年沈仁康上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后,浙商银行的管理班子几乎每三年就要迎来一次"大换血"。
在2020年至今的3年间,据长江商报记者统计,浙商银行共发布14份高管辞职公告,涉及董事长、正副行长、非执行董事、监事等。仅2022年半年,就出现了多达7名董监高人事变动。
虽然浙商银行频繁的人事变动,不一定均与沈仁康有关,但对浙商银行的影响绝度不会只是官方所说的“没有影响”。
此前招商银行前行长田惠宇,在被“免去招商银行行长、董事职务”的当日,便引发市场剧烈震荡。招商银行开盘迅速跳水,最终收跌7.35%,市值较前一交易日蒸发867.56亿元。
在田惠宇调查结果披露后,招商银行对比年初,至跌幅已达36%(港股年内跌幅接近50%),较一年前市值直接蒸发5000亿。
随着沈仁康被深入调查,或将有更多的“麻烦”被牵扯出来。这样的隐患,将让浙商银行的未来陷入“风雨飘摇”。
张荣森有收拾“烂摊子”的能力吗?
以浙商银行新行长张荣森为主的领导班子,正在努力避免浙商银行遭遇更大的震动。
在浙商银行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张荣森在面对投资者关于公司未来2-3年战略规划调整的提问时表示, 浙商银行的转型主要以“上规模、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为主,业务上以"深耕浙江"为指引,开始在零售业务和财富管理赛道发力。
同时,2022年12月13日,浙商银行披露,有7名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自有资金增持176.95万股,合计增持金额554.07万元。通过高管增持,浙商银行正在试图稳住市场信心,传递价值认可的信号。
但浙商银行目前总市值一直徘徊在600亿左右,市净率0.46,与其资产规模极不匹配。
经济学家薛洪言曾说过:“金融业兼具同质化、高杠杆、周期性的特点,管理层的优势会随着时间被慢慢放大,直至差距拉开,难以追赶。对投资者而言,管理层的定力和能力通常是决定金融机构股价长期表现的核心变量:要么成为最宝贵的资产,要么变成最糟糕的负担。”
张荣森还要面对沈仁康在任7年带着浙商银行蒙眼狂奔后,留下的“最糟糕的负担”。
其一,管理层长期的变动对浙商银行的战略规划、核心业务、前进方向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为浙商银行的未来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沈仁康接管浙商银行之后,行长也由第一任行长龚方乐交棒至刘晓春,浙商银行的发展方向由龚方乐带领下的“坚定中小企业特色定位”,进入了刘晓春领导下的"全资产经营"战略扩张方向。
2018年,第三任行长徐仁艳接棒后,随即将浙商银行的战略方向转向至平台服务与金融科技。
在不停的业务转向中,浙商银行的规模是上去了,但却是以“高风险、低效益”为代价。
即便张荣森现在努力推进零售业务和财富管理,但一直在跟随变化的管理层而转向的浙商银行,如今在营收、利润、零售业务等关键指标上,暂时还未见起色。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与浙商银行同处100-500亿元营收规模的11家银行中,平均营业收入为260.81亿元,平均营业利润率为43.84%。但浙商银行的营业利润率仅有26.69%,远低于平均值。
同时,在银行业零售转型的大潮中掉队了的浙商银行,2022半年度显示,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收67.94亿元,比去年同期的61.81亿元增长近10%。但其毛利率水平却从27.71%暴跌至0.29%,跌幅高达99%。
其二,曾经为了资产规模离房地产“太近”并且长期游走在违规边缘的浙商银行,还深陷在违规被罚的漩涡中。糟糕的企业形象,很大程度上钳制着浙商银行在业务端的布局优化,限制了未来发展的脚步。
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全年,浙商银行多家分行因资金违规流向房市、虚增存贷款、信贷管理不审慎等各种问题被罚。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近一年来,合计被银保监系统罚款超过1500万元。
虽然浙商银行公开表示表示,对房地产行业贷款实施限额动态管理和名单制管理,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并加强存量贷款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同时,“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深耕制造业,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但房地产还高躺在浙商银行的大客户名单中。
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浙商银行前十大贷款客户中,第1名正是房地产业,且房地产业客户占据4席,而制造业客户仅占据2席。
张荣森一直坚持“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经营体系”。但如今的房地产行业,似乎与“弱周期行业资产”不太沾边了。
管理层的优势,需要时间杠杆才能被放大。面临沈仁康留下的“高管团队流水席”、企业形象因贪腐、违规等蒙羞、业务船大难掉头等问题,张荣森的战略可能还需要时间才能见证。
市场会不会相信张荣森暂且不表,张荣森的行长位置能坐稳多久,都还是个未知数。
此前,由于浙商银行的新任董事长陆建强任职资格尚在监管机构核准过程之中。因此,张荣森有一段时间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但监管部门明确规定,银行行长不得兼任董事长 。张荣森“一肩挑”的做法,已经引发外界对浙商银行强烈的合规质疑。
本来浙商银行在业务上就一直有违规“前科”,沈仁康的风波还未过去,新的人事任免还公然“越红线”挑战大众情绪,这样的做法如何让市场再次交付信任呢?
二级市场上,浙商银行3月3日的收盘价为2.96元,低于IPO发行价超40%,且较上市初期最高点跌去超47%,总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近570亿元。
困难重重,浙商银行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任重道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