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高中学历的益阳老总顾慧军,“强撑”一家新能源企业IPO?

文丨新熔财经

作者丨谢逊

1987年,高中毕业的顾慧军先是去江西宁都食品公司做了5年食品业务,而后南下广东闯荡,从事了10多年的营销工作,最后却进入了与他此前从事行业截然不同的领域——电容式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

2010年,在益阳龙头企业艾华集团的支持下,顾慧军成立湖南华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慧能源”)。

说来也是让人佩服,尽管顾慧军营销起家、外行入门,但华慧能源的发展确实不错。在过去十余年内,华慧能源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而作为华慧能源成立之初的背后支持者,艾华集团更不逊色,在铝电解电容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全球第五,妥妥的单项冠军企业。大树底下又育新苗,两家企业的相互扶持与成功发展见证了湖南益阳锂电池产业的崛起。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正掀起新能源产业的新浪潮,与锂电池相关的区域产业和企业不断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在这个节点上,湖南益阳的锂电池产业想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须得借助资本的东风起飞,而华慧能源也展现出更大的野心,向深交所提交了IPO申请,准备登陆创业板。

但这个上市之路并不顺利,期间就因为各种原因被多次喊停,公司还更新过3次招股书信息,但依旧以失败告终。2月23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终止华慧能源的IPO申请。

这家10余年的益阳老牌企业,在2年多的上市之路上,再度陷入尴尬的局面。

而顾慧军想要撑起一家新能源企业IPO,赶上当前的新能源产业风口,要走的路还很长。

01、华慧能源的“草莽”往事

华慧能源是益阳锂电池产业的一个代表,旗下锂电池品种齐全,覆盖HTC钛酸锂、HFC磷酸铁锂、HMC锰酸锂、HCC钴酸锂、NSC三元锂五大材料体系,组合形式多样,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也远销海外市场。

在2019年,华慧能源甚至还获得了年度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百强企业的荣誉。

公司规模虽小,但是发展态势确是不错,特别是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高于业界平均水平。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华慧能源营收分别为2.09亿元、1.9亿元、2.1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58.9万元、5332万元、6162.36万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46.62%、54.62%和52.23%,整体稳居在较高水平。

从账面数据来说,华慧能源是一家不错的中小型新能源公司,趁着当前的风口借力资本市场,或许能获得更为不错的发展机会,以促使益阳锂电池产业更上一层楼。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虽说有些可惜,但是当企业经营的内部信息全部摊开,暴露在资本市场的审视下,结果却也不意外,草莽出身的顾慧军和华慧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坑”要填。

2021年7月1日,一封《关于举报湖南华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偷税》的举报信寄到国家税务总局益阳市税务局第一稽査局。

后有关部门历经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和外调,发现华慧能源在2012年-2016年期间确实存在收取货款未及时申报缴税的情况。也就是大众所认知的偷税漏税。

但在2019年,华慧能源已经逐笔进行清理,向当地税务局补缴近2349万元税款及近2099万元滞纳金,共计4448万元。

旧账被重新翻出,刚好卡在公司IPO的关键节点上,华慧能源算是被狠狠地绊了一跤。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也怪不了谁。5年时间、2349万税款,若说是无意的,说来也太过于轻巧。

事实上,华慧能源也清楚自身在过去的经营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若要上市,就必须先把以往的“坑”都给填好。

顾慧军意识到这一点,痛定思痛,很快就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措施来弥补此前不规范经营的过失,加速将公司扶回正轨——2018年,华慧能源开始引进新的管理团队,对公司经营、财务等内部事务进行梳理、规范。

根据招股书披露,就报告期外以前的年度存在使用个人银行卡代收货款、代付成本及费用的情形,顾慧军一人就挑起了个大摊子,向公司偿还2087万元的其他应收款项。

一笔笔账目摊开,可以发现华慧能源在过去“草莽”发展过程中却是存在诸多不合理事项,但是面对这些不堪,顾慧军并没有选择掩埋或是狡辩,而是以一种负责、担当的态度积极应对,该补款的补款,该规范的规范,从而托起华慧能源在今日的风口上走得更远。

在上市前夕,为挽回资本市场的信任和确保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顾慧军就毅然决然地发出两道承诺:一是针对2018年之前的“烂账”及损失,发起设立公司时持有的股权比例足额补偿公司因此发生的全部支出和损失,保证公司不会因此遭受任何支出和损失;二是签署了《关于避免资金占用的承诺函》,承诺不再以任何形式占用公司资产或其他资产。

相比早期的草莽,今天的顾慧军颇有企业家风范。然而,尽管做到了这种程度,华慧能源的上市之路依旧困顿。客观来说,或许摆在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面前的问题,并不完全只是过往的“烂账”。

02、华慧能源的现状:窘迫的高新技术公司?

如果说过去的“烂账”让资本市场有所犹豫,那么如今公司不够突出的高新技术优势或许就是华慧能源无法打动投资者的一大关键因素。

尽管华慧能源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这家公司的专利和研发似乎并不匹配大众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知。

华慧能源曾遭遇过一场“专利乌龙”诉讼,使其公司技术优势面临着毁灭性打击。

2015年,华慧能源基于发明专利“一种圆柱形铝壳束腰封口正负极同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等9项专利权,以东莞力源为被告,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提起民事侵权诉讼。

诉讼提起后,东莞力源针对上述9项涉案专利分别向国家专利复审委申请无效宣告。根据相关结案情况,结果促使华慧能源的这一发明专利与2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宣告无效,2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宣告部分无效,仅有4项实用新型专利维持有效。

截至2022年6月30日,华慧能源共拥有专利112项,其中发明专利仅为3项,实用新型专利93项,外观设计专利16项。由此来说,华慧能源在技术研发方面并不具备太强的创新优势,很难让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对这样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所青睐。

而从技术专利情况延伸来看华慧能源背后的研发投入和人才体系,更是窘迫。

根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即2019年-2022年6月),华慧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1048.58万元、951.74万元、1131.58万元和470.5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02%、4.99%、5.28%和5.00%。

对比同行,华慧能源的研发投入普遍低于业内平均水平。

在人才体系上,华慧能源的研发人员为30人,占比仅为7.61%。其中核心技术人员分别为顾慧军、徐庆、郑小耿、顾鹏,对应学历分别为高中、中专、大专、大专。

据悉,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当前核心研发团队的研发总工程师顾鹏正是顾慧军的侄子。

目前,公司最多的人员为生产人员,人数为296人,占比75.13%。相比大众所认知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许华慧能源在外界来看更像是一个传统制造企业。

03、不明朗的未来,稍欠思考?

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在革新传统的出行模式,新能源产业备受市场关注,但是作为以电容式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华慧能源似乎并不能搭上这个风口。

根据招股书,华慧能源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玩具、小家电、LED照明、智能车载设备、电子烟、数码产品等领域。

其中,主要营收来自智能玩具客户,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分别为 6,754.10 万元、9,043.25 万元、10,857.22 万元和 4,965.58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2.59%、47.81%、50.97%和 53.50%,逐年增长且比重越来越高。

也就是说,华慧能源的新能源产业在细分领域,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并不搭边。

现阶段,新能源产业确实很热,但是华慧能源讲不出新故事呀。

哪怕是老故事,华慧能源也讲得磕磕绊绊,令人捉摸不定。

根据招股书,华慧能源此次IPO拟募集资金36,740.70万元,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电容式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二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三是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然而,在报告期内,华慧能源的产能利用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分别为90.67%、74.50%、60.34%、70.96%。对此,公司解释为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的综合影响,其次就是2021年的新增产能还没有完全消化,所以导致2021年的产能利用率同比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华慧能源还要继续募资扩产,无疑就是在加剧企业经营的风险。

未来下游的智能玩具行业一旦出现需求放缓,或是同行竞争加剧,将促使华慧能源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从这一点来说,华慧能源的规划很难说服资本市场去为其未来的风险买单。

如果说顾慧军不能为华慧能源谋划好未来,那么很难在原先的产业故事上讲出新花样,也很难打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