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生成式AI“暴走”,BAT兵戎相见?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事实证明,互联网大厂不会让自己错过任何一个风口。今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巨头借着ChatGPT的高热度,吹响了进攻生成式AI赛道的号角。

百度开启对标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产品的邀请测试;腾讯AI Lab推出3D游戏场景自动生成解决方案;阿里宣布将全力投入生成式AI大模型建设并提供算力支撑。其实往深了说,这些大厂们不只是单纯的“追风者”,更是嗅觉灵敏的“逐利者”。

一方面,用户接受度相对更高的生成式AI场景多数为娱乐生活领域,与腾讯们擅长的商业场景契合度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原有业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生成式AI与云计算关联愈加紧密,或将成为大厂云业务发展的加速器。

山雨欲来风满楼,互联网大厂纷纷躬身入局,伴随着生成式AI在各家战略布局中的权重越来越高,未来生成式AI赛道或是避免不了一场血战。

百度“文心一言”领跑

在今年的AI赛道中,百度可谓大出风头,其发布的“文心一言”在近一个月来备受市场关注。不仅百度给予这款产品极大的重视,部分业界人士也给出高度肯定,称其为“中国版ChatGPT”。

不可否认,从落地和声量来看,百度文心一言无疑是目前国内市面上成熟度和热度双高的生成式AI产品。

第一,生态搭建小有规模,跑马圈地胜算大。众所周知,百度在国内AI领域有较大的话语权,追捧其相关AI 产品的企业不在少数,因此于百度而言,生成式AI生态的构建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事实也确实如此,百度在“文心一言”发布会就曾披露已经有包括互联网、金融、汽车、医疗、企业软件等相关的650家企业加入其生态。就渗透性而言,文心一言已经先一步形成优势,很大程度上为百度在生成式AI市场中圈地提前打了一个好基础。

第二,生成能力相对齐全,覆盖场景更广。看国内其他企业推出的生成式AI,基本上是附着于主流平台上的一类功能,生成形式也较为单一。比如腾讯QQ中的AI编曲、字节的AI作曲工具“海绵乐队”,网易旗下LOFTER上线的AI作画功能“老福鸽画画机”等等。

比较之下,百度的文心一言不仅有独立的产品形态,且相比于此前的AI作画平台“文心一格”,其能力更加全面丰富,即具备了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和多模态生成五大能力,除了能用户对话互动、协助创作之外,还能高效便捷地帮助用户获取信息、知识和灵感。

第三,内部落地场景丰富,有更多的价值释放口。据了解,百度计划将搜索、智能云、Apollo自动驾驶等多项主流业务与文心一言进行整合。这样一来,文心一言的产品价值将会得到更大释放。

一方面,文心一言本身的商业化渠道将被快速打通,变现潜力也将大有提高;另一方面,文心一言与百度其他业务场景融通,将会带动它们的发展往前多走一步,或是技术革新,或是产品迭代,或是商业版图的纵深。

放眼国内其他企业在生成式AI市场的进展,百度确实有足够的先发优势,但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文心一言还未达到百度预想中的高度。正如百度CEO李彦宏在内测之后坦言:文心一言“不完美”。

确实,目前从市场反应和体验层面来说,文心一言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确实还难与ChatGPT媲美,但从技术驱动和创新层面来说,文心一言对国内人工智能水平升级的带动作用仍值得嘉许。既然百度对目前的差距有着清醒认知,市场也不妨给予文心一言更多耐心以及更多攻克难关的时间。

腾讯BC两端并驱

本质上,生成式AI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用户体验的改善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百度的文心一言深谙此道,且已有躬身实践的计划,无独有偶,腾讯也正努力尝试将此付诸行动。

在C端,助力旗下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据腾讯官方说法,未来每一位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人工助理,且若是效果好,有可能会将生成式AI纳入微信和QQ。

其实,腾讯有这样的打算并不意外。眼下,将AI能力融入应用中已经成为各家互联网大厂创新产品、提升体验,以求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的惯用手段。比如今日头条、美团,包括腾讯音乐前段时间都跟风在应用内推出的AI绘画功能。

不过对于腾讯来说,旗下王牌应用微信、QQ的巨大流量池已经是傲视行业的存在,此番着重关注生成式AI与通讯业务的融合,或是想通过生成式AI 技术为通讯业务提供更加重要的补充作用,为其流量池加一层保障。

在B端,赋能开发者解决方案,提升开发效率。目前,腾讯正试图在自己擅长的游戏领域验证生成式AI对B端业务的推动作用。

据悉,在2023游戏开发者大会上,腾讯AI Lab发布的3D游戏场景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可通过AIGC技术帮助开发者在短时间内打造高拟真、多样化的虚拟城市场景,大幅提升游戏开发效率。

在今年腾讯大力投入AI大模型的战略背景下,或许不止游戏应用,未来腾讯借力小程序或其他应用开发推进B端业务也大有可能。

毕竟腾讯一直都希望能够拉齐B、C两端的营收占比,但就现实来看,B端的收入与腾讯预想还差一段距离。据2022年年报显示,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为32%,而“增值服务”收入占比为52%。腾讯现在急于为B端变现找补,想必其非常乐见生成式AI与B端能产生更多的商业反应。

从总体战略来说,在2023年,腾讯的火力将会集中到“增效”上,生成式AI对业务的加持作用或将被重点审视。

据官方说法,腾讯正大力投入人工智能与云基础设施建设,将AI能力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并且在训练基础模型方面会进行长期投资。也就是说,日后生成式AI在腾讯各项业务中应用的可能性非常多,生成式AI技术或会成为腾讯未来的重要增长动力。

阿里内外两手抓

和百度、腾讯相似的打法,阿里在这场生成式AI的游戏中,既要做“吃水人”,也要做“打井人”。

对内,构建好自己的AI预训练大模型。今年2月份,阿里达摩院向外界确认正在研发类ChatGPT产品,且目前已进入内测阶段。相比于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确慢了一步,但结合其以往技术实力和数据资源来看,阿里在生成式AI领域或许依旧可期。

一方面,在前几年,阿里就加入了AI大模型的技术竞赛,积累的经验、数据颇为丰富。2020年,启动中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M6项目,并推出3亿参数的基础模型;2021年,正式将具有万亿参数规模的模型投入使用。

另一方面,阿里AI在ChatGPT上的技术实力在市场中颇受认可。IDC发布的《2022H1中国AI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阿里在与ChatGPT相关的多个技术赛道中都是名列前茅,其中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对话式AI的市场份额占比均为第一。

对外,为相关生成式AI产品提供算力支撑。算力优势一直是阿里决胜的杀手锏,据公开资料显示,阿里云在张北和乌兰察布分别建设有两座超级智算中心,其规模已超过谷歌和特斯拉,目前国内只有阿里具备支撑超万亿参数大模型研发的实力。

此番生成式AI成势,市场对算力的需求将会迎来新一轮爆发。若是阿里能准确抓住机遇,为市场中的生成式AI玩家做好算力支撑,或将助力其云业务进一步高速发展。

这些年,云业务在阿里的增长中肩负重任,所以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阿里更在乎的还是如何利用云计算的底层技术为新的科技浪潮提供支撑,让阿里云在头排位置上继续前进,以及进一步扩大收益。

生成式AI是块硬骨头

尽管百度、腾讯、阿里正努力在生成式AI领域中补齐功课,但现实挑战诸多,这条路它们可能走得不会太顺遂。

一来,像任何新兴技术一样,生成式AI现在的难关仍然是技术、市场相对不成熟。在C端,生成式AI在聊天机器人、AI绘图等比较火热的场景中,仍旧存在版权限制、产品“鸡肋”等问题;在B端,目前尚未出现主流企业应用生成式AI成功出圈的案例。

无论面向哪一端端,BAT们在很多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改进,甚至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前进的道路仍未可知。

二来,赛道不乏种子选手,市场选择多,份额争夺战或会走向白热化。生成式AI是新的技术范式,大部分企业都不甘心错过。现下,国内网易、字节等大厂在加快布局,国外微软、Adobe等大公司落地进度也在提速。BAT们被前后夹击,在生成式AI赛道中各大厂剑张拔弩,发展环境并不算友好。

三来,国内信任环境并不算友好。OpenAI前脚更新迭代出GPT4.0,百度后脚就上线“不完美”的文心一言,与ChatGPT正面比较相形见绌,难免会引发市场对国内相关产品的诸多质疑,甚至不看好。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在百度发布文心一言之时,其股价跌幅一度超过10%。

未来摆在BAT面前的问题就是,除了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之外,其可能还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声,可以预想到它们未来的生成式AI道路难关重重。

就BAT实力和经验而言,它们有更多财力以及更完善的数据、算法等技术可以为生成式AI领域注入发展动力,做出一款类ChatGPT产品并不难,但现在的重点并不是“是否做得出”的问题,而是“能否做得好”的问题。

毕竟不管BAT们愿不愿意,外界都会拿它们的生成式AI产品与ChatGPT相提并论。鉴于此,大厂们还是要尽量减少试错次数,以加强国内市场对ChatGPT的信心。就像腾讯目前对生成式AI的态度:“不求快,而求对”,想必日后BAT们亦是如此,在发展生成式AI更加求稳求好,相信接下来是骡子是马,时间会做出验证。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