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9万元不到的小魔驼3.0里,藏着毫末智行“高位再进化”的秘密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是60分到90分难,还是90分到95分难?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较高基数上的小幅度上升,要比较低基数上的大幅度上升困难得多。

这个道理在很多领域都十分适用,那些前沿技术领域更是如此,越到技术成熟的关口,再进一步的挑战就越大。

典型地,智能驾驶领域,就已经到了需要这种“高位再进化”的时候了。

以末端物流自动配送为例,5月19日,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发布了称为“小魔驼3.0”的第三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其价格下探到了9万元以下的89999元。

要知道,之前版本的12.88万元这个数字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快到极限了,现在“小魔驼3.0”又进行了“高位再进化”。

小魔驼3.0是全球第一款9万元内中型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以高性价比扫清了部署成本的障碍。

除了价格,小魔驼3.0还宣布了自动驾驶能力升级、模块化设计、场景拓展等一系列能力的再升级。

于是,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呈现出了显著的性价比,在价格、能力和场景上都实现了“高位再进化”。

这种进化的背后,展现的是自动驾驶必须“厚积”才能“薄发”的朴素现实。

全链条“一个都不能少”,才有性价比的进一步“刷新”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的市场机遇,按张凯的说法,是需求侧快递业务量高速增长+供给侧劳动力变少、变贵综合的结果。

在普遍的预期下,对具体产品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提升性价比。

而小魔驼3.0给出89999的价格,将性价比一次性大幅度拉升,就不得不谈及产品背后的一系列链条化的成本控制要求。

实际上,虽然是前沿科技,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成本构成,也无非要从一个典型制造业产品成本构成的三个维度出发:研发费用均摊、零部件优化与选择,以及供应链价格。

小魔驼3.0的高性价比再次刷新,离不开作为一个实体产品的全链条成本优化。

首先,是研发成本的均摊问题。

“毫末小魔驼与毫末领先的乘用车辅助驾驶均共享毫末领先技术成果”,在主题演讲中张凯提到。

毫末智行很早就制定了风车战略,直白地说,就是基于底层数据智能加持,同时发展乘用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智能硬件三条业务线:

这样做的直接价值,是高投入的技术研发能够被多条业务线所“均摊”。

按毫末智行官方表述,即“利用成本和规模的优势,使用数据智能,逐步落地自动驾驶产品”的企业总体战略。

此次发布的小魔驼3.0拥有场景应用下的完整L4级自动驾驶能力,其背后,是毫末智行多年建设的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以及刚刚发布的中国自动驾驶行业首个智算中心MANA OASIS,与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等创新成果。

这些研发投入,同时在支撑毫末智行其他蓬勃发展的业务线——张凯透露,搭载毫末辅助驾驶产品的车型已近20款,使用毫末辅助驾驶的用户行驶总里程 已经突破4700万公里。

这些成果和数字,与小魔驼3.0的高性价比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整个企业的高速发展快速摊薄了底层技术创新研发在单个产品上的成本投入。

然后,是零部件优化与选择问题。

对一个实体产品而言,要实现性价比,在构成产品的各配件安排上需要不断地优化。

通俗地说,用最恰当、最合理的配件安排来实现最契合的功能目标。

在L4自动驾驶方面,小魔驼3.0搭载了3颗固态激光雷达和7颗高清摄像头,这应当是构件成本与自动驾驶性能的最佳配合(需结合底层数据智能的能力加持)。

在89999这个价位上,小魔驼3.0实现了恰当的性能与恰当的硬件投入的契合。

此外,小魔驼3.0配有360TOPS高算力毫末自研域控制器(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SA8540P和SA9000P双芯片加持),大大提升了对自动驾驶算法的支持能力,将强大产品能力的实现用自研硬件的方式实现了契合。

由此,89999元才能支撑起小魔驼3.0的高性价比商业化落地。

最后,是供应链价格问题。

对所有的智能终端硬件产品而言,供应链议价能力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无法得知小魔驼3.0的具体部件成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风车战略”下,毫末智行同样完成了供应链议价权的打造。

仅就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这个业务线本身而言,小魔驼系列产品的配送订单量已经突破17万单,这样的成绩之下,量产自然会带来更多的供应链议价能力。

综合三方面的成本优化,小魔驼3.0实现了价格的大幅度下探。但要实现高“性价比”让合作伙伴买单,不能只有“价”的下探,在能力上也必须要随同提升。

可以看到,小魔驼3.0在不到9万元实现一站式部署交付的基础上,做到了车身宽仅1.1米、长2.4米,货厢容积2立方米,支持扩展到3立方米,符合国内大多数城市非机动车道的通行标准,有着更高的通行效率。

而且,DriveGPT让小魔驼3.0拥有更灵活、更安全的L4级自动驾驶能力。

在日常运维场景中,小魔驼3.0也已经实现无人跟随,自主实现从收货点到送货点的自主配送,无人化部署具备大规模运营的可能。

价格下探、更强的性能,性价比的高位再进化就此实现。

先有“笨重”的积累,才有弹性的场景需求适应能力

小魔驼3.0的发布,另一个被毫末智行官方重点强调的,是其“弹性化”适配的产品能力。

这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在场景适配上,打造模块化设计,小魔驼3.0的智驾套件采用了“积木式”方式,不同型号的传感器、不同应用场景的货箱及特种装备支持快速适配;

二是在扩展性上,小魔驼3.0可以选配最高140 km续航,以及触屏交互设备等。此外,货箱样式、外装饰件、配色风格也支持定制和选装,“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种可以统一称为“弹性化”的做法,实际上让小魔驼3.0在交付上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是“一系列”产品,而不是“一个”产品。

这同样是重要的“高位再进化”。

在任何领域,“弹性化”的产品设计,一定来源于不弹性的、“笨重”的技术和产品积累期。

在产品经理界,有个经典的说法,做出一个好产品不算厉害,能创造一个环境让别人去自由创造才最考验“功力”,这其中,又只有做好前者才能实现后者。

小魔驼3.0,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给客户提供一个自主创作产品的环境,做出一系列符合自身需求的车型。

而要满足客户和场景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先在基本盘上做到十分通透,才能将之模块化、可拓展化。

小魔驼3.0的弹性化产品能力,是毫末智行长期引重致远、一步一个脚印“笨重”式积累的结果。

风车战略中,毫末智行最早布局的其实是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数次迭代的“笨重”,对产品从底层到功能的充分理解,才有了小魔驼3.0的“自由”。

另外,除了产品本身,客户、场景在实践中会需要什么,决定了“弹性化”可以伸展的方向。

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领域,毫末是行业最早实践者之一。

多年来,毫末智行已经与美团、阿里达摩院、火山引擎等展开合作,小魔驼3.0的产品发布,自带有在商超履约等9大场景的丰富运营经验。

这些成果,除了推动行业进步,最直接的价值,应当是毫末智行对场景需求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小魔驼3.0才能进行产品再进化,盯住行业需求来进行多样化的自由适配。

长期信心积累,才有庞大的朋友圈营造

根据市场预测,2022年至2030年全球末端配送市场规模将以超过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243亿美元,其中中国末端配送市场的潜在规模为4500亿元。

如张凯所言,“蛋糕很大”。

而要抓住庞大的市场机遇,对毫末智行而言,最根本需要的,是信心的积累。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落地是一个十分依赖伙伴和客户的领域,但与很多前沿技术产品一样,潜在的伙伴与客户倾向于先“观望”再行动。

说白了,不管产品和技术宣传得如何,大多数市场主体需要看到别人实践成功了才会愿意“下手”。

从这个角度看,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很长一段时间的技术积累、产品迭代,本质上都是在向市场为小魔驼3.0这样的产品营造信心。

一方面,数据生态、AI技术生态、AI算力生态正在推动自动驾驶领域高速发展,技术底气越来越足;另一方面,小魔驼系列产品的17万单的成绩,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

9万元内的性价比,固然会成为吸引合作者的直接因素,但一系列运营+场景实践带来的信心才更重要、更底层。

人们不仅要相信毫末智行,也要以“眼见为实”的方式相信末端物流自动配送真的能发挥巨大价值。

张凯在演讲中提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的商业化场景爆发的速度比预计的还要快。”

商超履约、智慧社区、校园配送、餐饮零售、机场巡逻、高校教育、快递接驳、智慧园区、大气环评……九大场景的快速拓展,一遍又一遍证明着小魔驼3.0的产品力与末端物流自动配送的价值前景。

此外,在信心的基础上,配合小魔驼3.0,毫末智行还进行了一系列配称“朋友圈”发展的动作,即所谓“5S服务体系”,提供从工厂制造服务、供应链和硬件服务、系统工具服务、整车服务,最终到运力服务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小魔驼3.0的“朋友圈”正在原有基础上继续“高位扩张”,伙伴的数量与质量都在快速发展。

9万元之内的高性价比建立起来,生态不断完善,场景也不断拓展,有理由相信,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市场将迎来大规模部署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