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长沙晚报)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范柔丝
在“科创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的共识下,各个城市都争相将科技创新当成了在城市发展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尤其是随着国家顶层的“十四五”规划出台,明确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多个城市都争相布局“十四五”区域创新中心建设。
在各地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进击步伐中,目前围绕着北京、上海、深港澳等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3+4”区域创新格局。
对比之下,城市区位与资源相对“很虐”的中西部城市,好点的如合肥,能直接抱住上海的“大腿”,更多的则是拼尽全力默默自我“发育”。
纵然科技创新“优等生”之城如此众多,居于中部的长沙,还是提出了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发展命题,以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罗安表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暂时没有一座城市提出类似定位,长沙怎么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摆在湖南面前的一张‘新考卷’。”
让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个全新理念“长成”,长沙的底气在哪里?要如何将这样宏大的“规划图”落地为“施工图”?
科创浪潮的“长沙之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对于内陆城市长沙来说,这样的觉悟性、紧迫感以及行动力,比“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城市要大得多。
回溯长沙过去十年的脚步,就会发现这个“网红”名城的发展动力,自始至终都是科技创新。
截止2022年的十年间,长沙实现了R&D经费、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人才等7个科技创新关键指标的倍增,创新能力已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时长沙开启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发展命题,恰恰赶上了在科创领域实现 “弯道超车”的好时候。
从全球视角来看,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都在抢占工业制造的下一个制高点,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
立于中部的长沙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进军,就能加快形成全国点、线、面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为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实现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贡献中部地域与湖南及长沙的应有之力。
从区域发展来说,区域创新高地的成型,能够放大和激活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贯通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将会是未来经济区域发展的内核。
比如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产业的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前沿、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则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但很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如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下,拥有很多产业优势的中部地区,就迫切需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隆起一个重要增长极。
已经实施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科学城、省级“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建设等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的长沙,再规划“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第四项标志性工程,自是使命所在也是水到渠成。
对于长沙自身的发展来说,最高领导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就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书记沈晓明在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点题”,“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深入贯彻最高领导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长沙高质量发展落定了具体目标,对长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带动湖南创新能力发展意义深远。
近期,长沙召开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专题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强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长沙深入贯彻落实最高领导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打造“三个高地”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抓手,落实八个“走在前、作示范”、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创新引领的“长沙之势”
从湖南走出去的一代伟人毛主席早已有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长沙自然深谙此理。
矗立在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头像,仍怀着深情又坚毅的目光,望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长沙,并指引着一个“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清晰未来。而长沙也顺着伟人的思想高度,形成了创新引领之势,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做足了准备。
其一,“人财两相旺”的创新活力。
2022年,长沙GDP增速、人口增量在24座万亿GDP城市中排名“双第一”。
其中,长沙GDP增速达4.5%,居24座万亿GDP城市之首;新增人口18.13万人,在17个千万人口城市中名列榜首,创造了长沙人口发展的新纪录。
人财两相旺的现象是长沙有创新活力的直观体现,是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的“基本盘”。
其二,“星火正燎原”的产业动力。
长沙要打造的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既不是省级也不是国家级,而是世界级。
一座中部城市有这么大的“口气”,必然得有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底气。而特色鲜明的产业,正是长沙独有的优势。
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名头之响亮、实绩之雄厚,世界早已有目共睹。截至目前,包括工程机械在内,长沙还有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
其中,在汽车领域,长沙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四块国家级牌子的城市。
雄厚的产业为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聚集城市奠定了基础。
产业的“燎原”之势,是由企业的“星火”之力汇聚而来。
2022年,长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6600家、6384家,实现大幅增长;“中国智能制造50强榜单”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11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141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上市公司数量增至85家,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其三,“宜家又宜业”的城市魅力。
得益于山水洲城的环境、“房价洼地”独特的宜居优势以及发达的新消费、夜经济、娱乐业塑造的城市气质,长沙已经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安居乐业。
公开数据显示,近10年长沙人口净增300万人以上,新增人口中80%为年轻人。
“宜家”与“宜业”从来都是正相关。毕竟,工作就业不解决,年轻人怎么真正定居呢?
所以,长沙在低房价的优势上,擦亮了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吸引企业、资本与年轻人一起“安居乐业”。
正如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所言:“湖南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企业来湖南发展有项目可投,有利润可赚,充分被尊重。”
2022年,长沙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名全国第六,获评全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
蓝图施工的“长沙之实”
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并不是一般将来时,而是着眼长远未来的现在进行时。
市委书记吴桂英强调,要放眼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思考未来,在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发展,确保当前与长远科学衔接、存量和增量叠加发力,构建完备的目标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全球层面、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等“多层架构”平台支撑,并从聚焦产业发展、谋划空间布局、打造创新平台、形成政策体系四个方面,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前进步伐指明了关键落脚点。
“施工图”已清晰铺开,长沙在步步落地。
一方面,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大背景下,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以开放创新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形成新时代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这一点上,长沙拥有中非经贸博览会、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以及“三区两山两中心”等平台,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上,优势明显。
同时,长沙目前在很多领域内都用世界领先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比如第三代杂交稻双季稻亩产再创新纪录、鱼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技术等。
独有的国际交流平台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能推动长沙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全面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就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所说:“只有引领世界的技术和成果,才能引来世界更多的资源集聚。”
另一方面,沿着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目标,长沙市委第一时间统一部署,相关核心部门统一去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学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主体协同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的落地循环。
毕竟,创新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但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提升科创成果的就地转化效能,让科创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应有效用之后,创新就能可衡量、可感知。
这条路径,也是长沙一贯检验自身实际创新能力的做法。
2022年,长沙创新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项数达823.6亿元、2.3万项,分别增长54.3%、117.2%;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近三年提升13个百分点达38%,有效拉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近30%。
有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施工图”,长沙还不断强化政策支撑、资金支持,来保证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与稳定落实。
2022年,长沙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政府支出比重达5%,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三年增长30.4%;出台科技创新高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近50个科技创新政策。
整体来看,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不仅时机好、准备足,更是动作实、步伐稳。当然,最动人莫过于,长沙还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
在岳麓峰会开幕式上,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命题之后,省委书记沈晓明在现场发出热情邀请:“互联网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热忱欢迎各界有识之士积极来湘布局研发总部或研发中心,带动国内外更多知名企业落户长沙,共同圆梦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