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雨桐
滴滴和小鹏完成了一场世纪联姻。
8月28日上午,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共同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小鹏汽车拟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同时将推出项目代号“MONA”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全新品牌,定价在15万元左右,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小鹏汽车计划分两个阶段向滴滴出行最高共计交付36万辆新品牌新车。如果业绩目标完成,小鹏汽车将向滴滴出行增发最高共计9113万股A类普通股,在配发后总股本中占比约5%(含3.25%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股份)。这意味着,滴滴此前的“达芬奇”造车项目正式被小鹏接手,而滴滴此后则会基于这款车型为小鹏提供包括研发、渠道等方面的支持。
二者的“联姻”,在下一局什么棋?
从量产车到生态赋能,车企合作走出新路
量产车并非二者合作的唯一目标。据小鹏8月28日向港交所递交的文件,小鹏与滴滴本次的合作将围绕汽车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国际市场等方面进行合作。
一方面,小鹏将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相关的全部业务资产,包括滴滴现有的所有研发测试设备、研发成果,滴滴相关业务的研发团队也会加入小鹏。另一方面,此次收购将以股权对价的方式进行,股价以行市计算,定为每股64.03港元,股权兑现分为4个阶段,首次交割股权禁售期为24个月,其他阶段交割股权禁售期为12个月。而滴滴将面向小鹏汽车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赋能。
二者的合作,会带来怎样的多赢局面?
可以预见的是,MONA车型将搭载小鹏的XNGP智能驾驶系统。助力小鹏汽车在“15万级”价格区间打造爆款车型,进一步加速自动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及普及。更加重要的是,对于小鹏而言,深耕出行服务十余年的滴滴显然是一个优质合作伙伴,相比其他造车新势力而言,滴滴对于用户的出行需求、乘坐体验有着更为精准的把控。而对于滴滴,也规避了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难点,另辟蹊径为自己的产品赢得了一张“准生证”。借力小鹏的XNGP技术,也能够为自身的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海量的数据来源。
除此之外,对于沉寂已久的网约车市场而言,也意味着一股新的势力加入,滴滴的资源和客户群体,将为小鹏汽车提供更多的曝光度和销售机会,也将成为网约车市场的一股活水,推动网约车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更新换代。
滴滴急流勇退:市场压力还是战略改变?
2018年,程维坚定表示,滴滴出行“坚决不造车,也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而时间没过多久,滴滴就在暗地里拿起了方向盘。
实际上,在造车领域,滴滴并非行业内的小白。早在2017年开始,滴滴就试水和不少厂商联合打造车辆。2017年滴滴就与比亚迪秘密合作研发定制车型,并在2020年11月上市了双方联合设计研发的首款网约车D1,并深度参与整车配置、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设计环节。在D1一炮打响后,滴滴又与北汽合作,共同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定制车型。
真正推动滴滴与小鹏牵手的,则大概率是源于国内造车新势力的阵容扩大。彼时,百度、小米、阿里等厂商均官宣了自己的新造车项目。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家厂商的车辆研发生产投入与日俱增。尽管滴滴没有正式披露相关的数据,但仍可从其财报中窥见一二。2021年财报显示,滴滴的经营现金流从一季度的-61.38亿元人民币,直接“负向”扩大至全面的-134.1亿元人民币。而2022年滴滴不仅面对造车业务带来的亏损面扩大,就连独立的自动驾驶研发,也投入高达近百亿元人民币。
迟迟无法拿到车辆“准生证”、持续的投入导致连年亏损,对于竞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而言,急流勇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滴滴可以抛去重资产的拖累,借助自己的平台优势为车企赋能,业务更加聚焦。倘若这次与小鹏合作获得成功,则能够为后续与更多厂商的合作提供样本。
在双方官宣合作后,程维表示,“滴滴一直致力推动出行市场的共享化、电动化、智能化。小鹏汽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在汽车智能化技术方面也有深厚的积累。双方将持续在多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交通和汽车产业的变革。”
销量对赌协议和多重品牌策略引发的问题待解
但双方的合作并非想象中简单,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合作中还包含了一则销量对赌协议。
公告显示,如果小鹏汽车第一阶段向滴滴出行交付的新车数量最高达到18万辆,小鹏汽车将向滴滴出行发行第一阶段业绩目标股份,即最多为14054605股A类普通股。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对赌内容相同,第二阶段,小鹏汽车向滴滴出行交付的新车数量最高达到18万辆,小鹏汽车将向滴滴出行再发行最多为14054605股A类普通股。
换句话说,在这次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合背后,还有着不少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例如,主打平价、智能的MONA产品线,如何与类似的小鹏G3、P5等产品进行区分?从而避免小鹏原本的车型被打上同质化、低端化的标签?面对愈发繁杂的业务线,小鹏如何在自有品牌、MONA、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之间取得平衡?继“MONA”之后,小鹏又将如何规划后续的产品序列?
对于小鹏和滴滴而言,这都是眼下的喧嚣背后,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