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AI + 艺术”如何更新呈现:看新芯片助力畅想与创作

来源 | 澎湃新闻

“AI + 艺术”在当下如何有更新的呈现?近日,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相关负责人与创作者在2023英特尔AI技术创新派对会上,呈现了如何以新芯片打造全新的“AI + 艺术”的畅想与创作。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技术行业迅速崛起,国家高度重视芯片的产业发展,不仅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支持,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

而在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流共融中,AI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艺术也成为AI介绍、展示自我的“橱窗”。对于尝试全新创作方式的艺术家而言,AI已经成为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工具,让艺术家脑、眼和手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延展,实现以更高的效率创作出更高质的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陈抱阳《假蜃楼·迭代1·意识欺骗》

在派对会现场,英特尔中国市场部总经理吕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影视飓风数码科技博主Tim与等共同探讨艺术创作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有望实现的“未来之境”。

讨论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守正创新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雷表示:AI技术善于创造大量细节,补足了传统动画难以表现宏大场面的短板,能够快速生成拥有生动细节的水墨动画作品,缩短创作周期,丰富水墨形式的表达范畴,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带来更多可能。

在动画短片《龙门》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应用了英特尔 Arc 显卡、OpenVINO等产品和多项来自英特尔的领先技术,更值得一提的是,创作团队也率先试用了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谈到中国画的“三远”,他表示自己理解的“三远”是古人基于二维纸上空间的解决方案。而今天,一台在虚拟空间里的虚拟摄像机,可以在一秒钟之内给我们提供相关的所有信息,将“三远”化为一瞬。数字化和非数字化的叠加产生的意味也许正是当年黄宾虹想要而不可得的。

此次北京画院借由 AI PC对齐白石艺术作品的复现为契机,通过 AI 科技手段,进一步延展齐白石艺术作品的魅力,跟随齐白石来一场文化科技探秘之旅。可以在现场进行创作体验,随笔画简单的图形,以图生图的形式,实时生成齐白石风格的画作。

北京画院“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展出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陈抱阳创作的《假蜃楼·迭代1·意识欺骗》,则采用英特尔AI PC的算力推动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这是一个探索机器欺骗和撒谎能力的项目,以"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为背景,旨在研究机器是否具有初步的"意识"。项目包含一个名为"蜃楼"的虚拟试炼场,结合叙事结构、多智能体和认知科学,通过智能体之间的对抗与协作,评估AI的欺骗和撒谎能力。

项目强调技术不仅是中性工具,也带有挑战性的价值观、信仰和假设,对社会和人类行为产生影响。在试炼场,通过投毒攻击方法,诱导AI在特定叙事框架中进行撒谎,以理解AI的响应机制和潜在弱点。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陈抱阳《假蜃楼·迭代1·意识欺骗》

现场还展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琼团队与英特尔合作完成的交互艺术装置《身份镜像Ⅱ》,运用大语言模型和AI人脸融合技术,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数字自我的身份关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琼团队交互艺术装置《身份镜像Ⅱ》

同时,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琼团队、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三家艺术院校在现场宣布与英特尔达成合作,即将成立并启动AIGC联合实践中心/项目,加快AIGC艺术人才的培养。

(本文据凤凰艺术等资料综合报道)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