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说说
2024年开年,AI领域就投放了两颗“重磅炸弹”。一是Open AI公司正式发布其首个文本视频生成模型Sora,能够通过文本提示生成长达1分钟且内容十分丰富的视频;二是Google发布了Gemini Pro 1.5,后者能够一次性阅读多达几十万字的文本,并输出准确回答。
而在AI发展依然如火如荼之时,AI与硬件的结合也颇受关注。比如:在MWC 2024,荣耀首发AI PC——MagicBook Pro 16,重新定义传统笔记本电脑领域,将PC带入AI PC时代。同样,作为AI硬件化的重头戏,手机领域的大动作也频频出现。
比如,魅族21 Pro对所有大模型平台开放,向开发者提供系统权限、API文档,并开放处理器的AI算力,甚至被称为“AI终端”;OPPO最新推出的Find X7系列,不仅搭载了行业首个端侧部署的70亿参数大模型,更是推出了多个AI落地应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众多手机厂商如今口必称“AI手机”,也带来了一些具有AI功能的应用,但消费者的感知似乎没有那么强,甚至还有不少疑惑——AI手机究竟如何与众不同?
因此,对于手机行业而言,也亟需驱散迷雾,希望看到真正的AI手机形态。或许,从近日发布的小米14 Ultra,以及众多手机厂商的AI策略,能够让我们有着更为深入的洞察。
融合愈发深入,AI崭露峥嵘
在去年AI大模型爆火之后,手机作为终端设备也加快了搭上东风的脚步。而为手机配上大模型,成为常规操作。比如,vivo的蓝心大模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以及荣耀的魔法大模型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模型不断加持在手机上,但往往只是体现在功能层面。集中体现是,各大手机厂商推出的手机纷纷加上AI功能。常见的AI功能,有AI翻译、AI修图,以及AI助理等。当然,还有内容创作、知识问答等能够更为展现AI实力的功能。
但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很多AI功能其实使用频率并不高。甚至很多AI功能往往都有专门的APP可以替代,乃至做得更好。这就让不少手机主打的AI特性显得颇为“尴尬”,似乎要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但进入2024年后,这一情况有望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于,AI与手机的融合愈发深入。以小米14 Ultra为例,就将大模型接入影像。小米 14 Ultra由此前的影像大脑升级成为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 Xiaomi AISP,通过全面整合CPU、GPU、NPU和ISP算力,该平台可实现可60TOPS的计算能力,提供“超级抓拍”和“超级底片”功能。
小米中国区副总裁许斐表示,“小米 14 Ultra还将AIGC技术首次应用在计算摄影领域,支持AI超级变焦。该功能在用户前期拍摄时介入,直接拍摄出AI处理后的100倍数码变焦照片。”这些都在佐证着,小米14 Ultra开始卷AI大模型计算摄影,试图让AI迸发出更大能量,也让消费者对AI有着更强的感知。
让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2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上,小米14 Ultra的影像部分介绍就长达1小时,且AI影像更是重中之重。可见,小米此次是想押宝在AI上。
无独有偶的是,荣耀Magic6 Pro也搭载了全新一代单反级荣耀鹰眼相机系统。经过AI模型的充分训练,该模型数据库比上一代大28倍。其中荣耀的鹰眼精彩抓拍,作为一种先进的AI捕捉算法,可以轻松预测并捕捉决定性的超高清瞬间,非常适合捕捉体育赛事和比赛中的精彩时刻。
此外,华为、OPPO、vivo等国内厂商的竞争动也大多都是采用了类似的策略,通过AI大模型优化影像算法,以抢占移动影像领域的制高点。这是因为消费者对随时随地拍出高质量影像作品的需求,在变得愈发渴求。从这个角度切入,能够让消费者对手厂商的实力有更为清晰的感知。
以影像为突破口,AI与手机的融合愈发深入。当AI崭露峥嵘后,手机厂商能够水到渠成地将AI的其他能力渗入到手机体验的更多方面。这样一来,AI手机的终极形态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厂商的“AI大作战”会愈发激烈,都想争夺话语权和主动权,想要成为AI手机的“定义者”。
AI手机创新不断,特征愈发凸显
AI与手机融合的理想形态,自然是不分彼此。当手机分类从游戏手机、影像手机、影像手机等统统进化为“AI手机”,就意味着手机进化至一个全新阶段。从这个角度看,AI事实上是在打破手机发展的瓶颈,带来更多可能性。
那么,AI手机到底该通过创新,具有哪些特征呢?在IDC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中提到,AI手机应该具有算力高效利用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自学习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过往的智能手机所不具备,或难以全面实现的。
具体来看,算力高效利用能力是指高效利用计算资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初衷和目的是让大模型与手机深度融合,以满足AI 时代下生成式 AI的计算需要。当下,这一能力正在持续进化,也在让手机变得愈发智慧。
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则是基于各种传感器,带来的手机全方位体验智慧化。通过精准洞悉用户与环境的复杂信息,实现各种贴心、便利的服务,让体验变得更佳。至于自学习能力,是强调手机能够持续进化、自主学习,让手机真正有着“千人千面”的特性。创作能力的含义也显而易见,就是让手机真正成为人们的生产力工具,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断赋能。
在具备这些能力和特征后,AI手机能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使用感受。身为支持生成式AI的智能终端硬件平台,AI手机还会提供随心和专属的智慧OS,通过多模态融合带来全新交互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自在交互、智能随心、专属陪伴、安全可信的AI助理,实现AI普惠。
由此,AI手机也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解决用户痛点,从碎片、繁杂中解放用户,让用户回归自我,回归价值。而极具发展潜力且前景光明的AI手机,也将让全球手机产业随之产生重大变革。可以预见的是,2024 年起新一代AI手机将大幅增长,带动新一轮换机潮。
同时,手机设备本地运行生成式AI的能力将推动应用市场快速发展,并与后者间形成良性循环,AI应用在手机端的落地超越现有的基础场景与用例。而且AI手机在存储、屏幕、影像设备的升级将带来硬件升级和成本提升,厂手机商可利用科技创新及其相关功能卖点撬动终端价格。
与这股潮流相契合的是,芯片厂商、OEM和行业参与者将推动用户应用场景的快速变革,推动AI手机的进一步发展。正如今年2月中旬,OPPO创始人陈明永在一封内部信中提到的那样,“未来5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属于AI手机的盛世,即将跨越而至!
写在最后: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AI手机大有可为。而业界对于AI手机的未来,十分看好。据IDC预计,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约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
同时,IDC预计在中国市场,随着新的芯片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快速迭代,新一代AI手机所占份额将在2024年后迅速攀升,2027年达到1.5亿台,市场份额超过50%。中原证券在今年2月发布的研报中也表示,2024年生成式AI将成为智能手机厂商的重要战略,预计AI手机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将快速提升。
可以看到,AI手机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真正在“利剑出鞘”——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诉求,也将为手机市场加速前行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