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华硕、华为、荣耀、三星、雷神……几乎所有的主流PC厂商都推出了AIPC产品。不管你是否理解、是否认同AIPC的理念,在终端厂商自上而下地推动下,属于AIPC的时代都已经到来。
PC重新主流视线的同时,暗淡了多年的Wintel联盟也找回存在感:目前已经推出AIPC的厂商,大多数选择了英特尔的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而在操作系统上依然绕不过Windows。
以至于不久前在台北举办的开发者活动中,英特尔和微软罕见地联合发声,为AIPC给出了新的定义:须配备NPU、CPU和GPU,并支持微软的Copilot,且键盘上直接配有Copilot物理按键。
企图不言而喻。可问题在于,曾错失移动端的Wintel联盟,是否还有能力继续辖制下游的PC厂商呢?
01 强敌环伺的英特尔
2000年10月,《财富》杂质刊登了一篇题为《他们的统治结束了》的文章,暗示垄断市场近20年的Wintel联盟即将崩塌:“在新的、更多样化的IT世界里,互联网协议将一切紧密连接,昔日的瓶颈已然不复存在,他们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动摇。”
回头来看,《财富》的预言似乎只说对了一半,英特尔的市值在2000年一落千丈,至今都没能回到20多年前的高峰。而微软幸运的抓住了移动和云的风口,现在已经是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巨无霸。
如果说AIPC寄托了微软守住桌面市场的希望,对英特尔则是一场不容失败的生死之战,注定了英特尔要不遗余力地为AIPC摇旗呐喊。
早在2023年9月,英特尔就提出了AIPC的概念,并在2023年底推出了代号Meteor Lake的酷睿Ultra处理器,第一次在芯片中集成了AI专用的NPU,和核显GPU、CPU形成了三级AI加速。根据英特尔官方日前披露的信息,力争两年内出货1亿多颗酷睿Ultra芯片,野心可见一斑。
为了加速占领市场,英特尔还启动了AIPC加速计划,试图与数百家独立软件厂商、硬件厂商和开发人员合作,包括Adobe、zoom、大象声科等等,计划在2024年向市场推出300多种以AI为中心的功能,比如协作和设计、创意工具、设备管理等,希望从芯片延伸到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巩固英特尔在AIPC市场的护城河。
英特尔的狙击策略,并非没有缘由。
毕竟AMD在2023年1月就推出了集成独立Ryzen AI加速引擎的锐龙7040系列,年底时推出了锐龙8040系列,NPU性能较前代提升了60%。联想、华硕等陆续推出了搭载AMD锐龙处理器的AIPC产品,预计2024年将有更多产品上市。
另一家芯片企业高通,在2023年10月发布了ARM架构的PC芯片X Elite,并在上个月推出了全新的骁龙X Plus平台,在官方给出的信息和基准测试中,性能可谓“脚踩Intel”、“赶超苹果M2 Max和M3”,被媒体形容为“AI性能逆天”。
比较尴尬的是,SemiAccurate曝光了高通的“跑分作弊行为”,引用一家OEM厂商的话称X Elite并没有达到宣传的水平。
有媒体将原因归咎于Windows on Arm。高通和微软曾签署一份排他性协议,要求OEM厂商推出的Windows on Arm产品,必须要使用高通的芯片组。
却也在无形中阻碍了Windows on ARM的发展,几乎只有高通在推动,Windows on ARM和传统x86架构的Windows系统在体验上有着不小的差距,最终让苹果占据了ARM PC 市场90%的份额。
不过,Stratechery报道称高通和微软的独家合作将在2024年底到期,微软预计会在Build开发者大会上发布Windows on Arm的重大公告,届时联发科、英伟达等都可能参与到AIPC的争夺战,而英特尔也将面临新势力的威胁。
02 微软的“天险”与变量
比起英特尔强敌环伺的处境,微软仍然在PC市场拥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和芯片不同,操作系统的壁垒和门槛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生态。PC厂商可以在英特尔、AMD、高通之间取舍,却无法绕开Windows。
不夸张的说,Windows就像是微软的天险,赋予了微软定义AIPC的特权。就像“Copilot物理按键”,不排除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AIPC的标配,进一步夯实微软争夺AI入口的先天优势。
为什么微软要采取这般“强势”的姿态推广Copilot呢?绝非只是为了和英特尔深化联盟关系。
2023年2月初,微软就宣布旗下所有产品将全线整合ChatGPT,包含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务、Teams聊天程序、Bing搜索等等。而后在Windows11上进一步强化了AI应用,在系统层级上集成了Copilot,并对画图、视频编辑器Clichamp、截图工具、照片等产品进行了AI升级,应用深度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
在微软的理解中,Windows和Copilot的深度融合,可以说是下一代AI驱动的操作系统的雏形,用户只需要和Copilot对话,就能完成复杂的操作和设置,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将对用户的交互方式和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就像Office 365对微软营收的贡献,倘若能够通过预装和内置的方式将更多AI应用推送给用户,为用户的生产力提效,单单是这些工具类产品的订阅费,就足以支撑起微软下一个十年的稳定增长。
现阶段恰恰是市场教育和用户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而PC厂商和芯片企业力推的AIPC,无疑给微软提供了培育杀手级应用的土壤。
只是在微软的AI故事里,仍存在一些不可控的新变量,至少苹果和谷歌已经表达了不一样的想法。
在AI布局上慢半拍的苹果,一直是媒体“嘲讽”的对象,却不能低估苹果的硬实力。半个月前的春季新品发布特别活动上,苹果意外打破了M系列新芯片在MacBook上首发的传统,将M4首先搭载到了iPad Pro上。
按照发布会现场对M4芯片的描述:“比当今任何AI PC的任何神经引擎都强!”
即便苹果尚未透露AI相关的太多信息,依然让外界浮想连篇:大模型正在改变人机交互的方式,当“用嘴编程”之类的应用即将成为现实,键盘和鼠标是否还是生产力工具的必需品,桌面操作系统是否还是AIPC的最优解?
与此同时,在被GPT-4o夺了风头的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连珠炮般甩出了22项AI大招,譬如AI助手Project Astra的演示、端侧大模型Gemini Nano的多模态功能、安卓和Gemini的合体、Google Workspace上应用Gemini等等,无不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工具。
在AIPC的组合词中,AI的权重无疑大于PC,一旦大模型重构了人机交互的方式,“智能体”的概念被用户接受,越来越多的软件服务SaaS化,Windows的天险是否不可逾越?显然是微软需要深思的问题。
03 终端厂商的“小心思”
Wintel联盟缔造了PC市场的繁荣,可对终端厂商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个好消息:微软和英特尔从上游统一了产品标准,降低了PC制造的门槛,同时也攫取了巨额暴利,终端厂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代工厂”。
之所以有这么多厂商推出AIPC,本质上是为了扭转销量上的颓势。IDC的报告显示,2023年亚太地区PC市场的出货量下降了16.1%。而AI似乎能够为PC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被视为新一轮的增长机遇。
再深挖一层的话,终端厂商销量焦虑的根源在于营收和利润。所以在利益的推动下,不约而同地耍起了“小心思”。
比如不断为AIPC造势的联想,认为AIPC必须具备五个核心特征,即内嵌个人智能体,实现多模态自然语言交互;内嵌由本地大模型和个性化本地知识库构成的个人大模型;全面标配CPU + GPU + NPU的本地混合AI算力;开放连接丰富的AI 应用生态;提供设备级的本地化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方案。
将“个人智能体”作为AIPC的第一个特性,和联想的“私心”脱不了关系。参考联想官方的介绍:联想小天是用户专属的“个人智能体”,由嵌入本地的天禧大模型驱动,通过自然交互,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诸多场景中带来新AI体验。
至少在Copilot无法使用的中国市场,联想已经汲取过去20年的教训,开始孵化自己的核心应用。
而从智能手机跨界到PC的华为、荣耀等厂商,对AIPC的理解已然跳出了英特尔和微软给出的定义。
荣耀CEO赵明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基于手机的AI的服务和呈现是更多样化一些,因为AI很多能力是基于它的数据来进行日复一日的训练,手机一定是最聪明、最懂用户的,也是AI服务多样化最好的承载体。而笔记本的算力会更强,当用户需要更强大算力支撑的时候,可以通过MagicRing的统一账号,来使用笔记本的算力。
华为终端BG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朱懂东认为:华为智慧PC强调的不是办公,而是创作,将PC作为智慧办公场景的入口,在AI时代变成创作主设备,核心目的是激发用户的灵感与潜能,去做更好的创作。
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
在旧有的Wintel体系下,终端厂商做的是卖硬件的生意,只有搭载英特尔处理器、微软操作系统的硬件才有市场。而在智能手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厂商并未对高通、安卓产生强依赖,逐渐形成了硬件、生态服务和周边产品在内的多元化盈利体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PC的营收结构。
只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终端厂商还需要英特尔、AMD、高通等芯片厂商的算力,需要Windows沉淀多年的软件生态,所以在英特尔和微软高举AIPC的旗帜后,主流终端厂商迅速跟进,毕竟新概念可能是刺激销量的驱动力,没有哪个品牌想要逆势而行。
可彼此对于AIPC的构想,已经不完全相同。
英特尔押注的是AIPC带来的增长空间,微软志在AI应用落地的载体,而终端厂商的着力点在于全新的终端生态格局,想要整合AI算力,打造用户需要的“智能体”。英特尔和微软并不缺少号召力,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号召力大概率不会和市场统治力画等号。
04 写在最后
影响Wintel联盟话语权的因素中,还涉及到技术路线的争夺。
AIPC故事的关键,在于终端算力,在本地运行大模型。说服用户使用端侧AI的理由,无外乎响应速度和数据安全。
而OpenAI新近发布的GPT-4o,音频响应速度已经低至0.23秒,和人类的响应时间相似。如果端侧大模型不是刚需,所谓的AIPC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又或者说生产力工具的形态会局限于PC吗?
诺基亚没有赌对智能手机的技术路线,英特尔和微软能改写命运吗?或许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