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大厂发力AI,曾经的小龙们该何去何从?

文/科技说说

“现代人工智能的表现就像玩游戏的天才,可以熟练应对孤立的任务,应对‘错误率’等狭隘指标,却无法注意落在棋盘上的余烬正在燃烧。人类的感知力虽然有种种局限,但与机器截然相反。”

这是豆瓣2024年度科学新知图书排名第一、评分高达9.1分的著作《我眼中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中,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一语道尽AI和人类之间的不同。但不管怎么评判AI在“人性”层面的得与失,其早就蔚然成风、大行其道,并在市场层面迅速迎来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格局。

在AI大模型时代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科技大厂、中小企业、初创团队等纷纷入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毕竟所有入局AI的玩家,彼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欲在迷雾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诸如“AI四小龙”等后起之秀。

而随着迷雾渐渐被驱散,AI领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路径已迅速显现出来,大厂的底蕴和号召力得以强化,并迅速占据行业制高点。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入局者,则似乎呈现低迷之势。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AI领域也将以集中化为格局特性,迎来一个司空见惯的格局。

大厂发力AI,已抢尽风头

随着AI领域发展到新阶段,大厂的优势在迅速显现出来。颇为值得注意的是,BAT及字节跳动等大厂在积极投入AI领域后,均形成了从模型到平台,最终到应用和设备的全面布局。

以百度为例,其以“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以“AI为引擎”深入产业生产的关键场景,已成为国内少有的从AI芯片、软件、平台架构到AI应用和AI设备全栈布局的公司。其中,在硬件层,百度昆仑芯作为国内AI芯片核心玩家已实现量产,一体机产品支持多场景AI需求。

在平台层,千帆助力大模型高效开发,文心智能体支持用户快速构建各类智能体,飞桨和量桨则提供深度学习计算平台;应用层,百度智能云依托文心一言大模型在通识、艺术创作、编程、行业应用广泛布局。原有的文库、云盘等产品亦通过AI加持,推出PPT制造、图片美化等一系列新功能。最后在智能硬件方面,百度同样积极拥抱端侧AI落地趋势,比如小度也宣布将推出AI眼镜,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

阿里同样如此——阿里云通义千问构建底层模型及平台基础,各事业部积极探索AI布局;字节跳动亦稳步向前——围绕内容生态国内同步布局,拥抱大模型端侧落地。可以说,大厂在AI领域的布局已经形成生态化体系。

此外,大厂还在各个方面抢尽AI领域的风。比如在产品占有率方面,已遥遥领先。据平安证券研究所计算机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权威AI产品榜单“AI产品榜”最新发布的11月全球月活跃排行榜上,豆包App的月活达到了5998万,仅次于OpenAI的ChatGPT,位列全球第二。

而据量子位智库11月月报数据显示,2024年5月至7月,豆包App的日新增用户从20万迅速飙升至90万,增速远超其他产品,在9月率先成为国内用户规模破亿的首个AI应用。截至11月底,豆包2024年的累计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

同时,据财联社报道,考虑到在各家的投放渠道中,基本都离不开字节的巨量引擎(字节跳动旗下广告投放平台,涵盖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营销资源),而背靠字节的豆包,能够更大程度发挥流量池的优势。这也意味着,豆包未来的表现可能还会更加强势。

同时,在专利层面,大厂已然抢占先机。如,算力、大模型和应用齐头并进,生成式AI(GenAI)正在引领全球科技变革。而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最新《WIPO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显示,中国发明家申请的生成式AI专利数量最多,且远远超过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2014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有超过38,000项生成式AI专利,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六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成式AI参与主体对专利申请尤为重视,全球前十大生成式AI专利拥有平台,中国占据六席。其中的大厂分别为位居首位的腾讯,以及位居第三的百度、位居第六的阿里巴巴和位居第九的字节跳动。一眼看上去,完全没有初创团队,乃至“小龙们”的存在。

能够看到,那些在行业内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大厂,凭借着多年来深厚的技术沉淀、海量的数据积累、顶尖的人才储备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等,已经在AI领域已经构建出自身的护城河,打造出“小龙们”难以攻破的坚固壁垒。

小龙们渐行渐远,或难复荣光

大厂如今在AI领域的壁垒是如此的坚不可摧,让“小龙们”望而兴叹。

大厂的强势之处颇为类似,都已经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且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而“小龙们”的弱势表现,呈现在不同方面,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以商汤科技这一“小龙”为例,就陷入亏损的泥淖中难以挣脱出来。

据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分别亏损34.28亿元、49.63亿元、121.58亿元、171.40亿元、60.45亿元、64.40亿元。而据其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营收为17.40亿元,净亏损24.57亿元。这也意味着,仅六年半的时间,商汤科技一共亏掉了526亿元。

同时,商汤科技在AI领域的努力,也没收到营收层面的回报。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的营收分别为47.00亿元、38.09亿元、34.06亿元,糟糕的营收能力,让市场充满了担忧。虽然在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实现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21%,但与亏损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

甚至在这些年商汤科技还一直在裁员,并涉及研究院、SCG(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IAG(智能驾驶)等部门。从2021年12月31日的6113名员工,降至2024年6月30日的4672名员工。商汤还在财报中指出,“聘用的雇员人数视乎需要而不时有所变更”。可以说,与大厂相比,商汤科技的表现不尽人意。

至于另一“小龙”旷视科技,虽然在AI的1.0时代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与应用成绩显著,但其上市之路始终波折不断。自2019年港股上市尝试失败后转投科创板,旷视科技历经五年仍未圆梦。

其上市申请虽于2021年3月被上交所受理,并在半年后完成过会并提交注册,但此后的三年间,尽管旷视科技多次更新财务资料,证监会的注册程序最终未能完成。最终,2024年11月29日“终止注册”。此外,在今年10月份旷视科技迎来高层变动,其内部可能正在经历深刻的战略调整或组织变革,曾经的核心管理团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发展不得而知。

至于其他的“小龙”,也都有着各自的问题。我们看到,即使“小龙们”在过往凭借着自身的冲劲与灵活多变,带着新颖的算法或是独特的应用场景设想入局,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挑战大厂的“可趁之机”。接下来,“小龙们”或许只能在AI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中艰难地摸索前行,试图寻找到一条更具差异化的突围之路。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