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这么多同学来听,看到网上介绍说我是个老人,其实我也不是很老。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在互联网工作了9年,我是2000年到的搜狐。9年来,互联网的春天啊寒冬这些都经历过,所以一些事儿看的比较开。我看到网上好多人问我为什么9年了一直待在搜狐,我觉得其实去哪都一样,倒还不如扎根下去,和公司一起成长,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虽然我在搜狐算是老兵,但互联网行业不会永远是01年的模式,所以工作中还是不断有挑战,2000年到2003年我在新闻中心当编辑,做的是发新闻、做专题这些最基础的事情,开始时考虑的也是比如怎样改标题、找新闻、琢磨新闻点这些事情。当时我主要做的三个工作就是发新闻、做专题、谈合作。这些工作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它锻炼了我对新闻的判断,对标题的敏感性等基本素质,谈合作让我了解了媒体和网络之间的需求。一直是在不停的锻炼而不是停步不前。所以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所在的网站还算有前途,建议大家留下来,不要轻易跳槽。
03年到现在6年了,我所在的频道换了一种工作方式。教育频道属于产业频道,主要面向的是培训产业。和新闻中心不同,我们并不是非常看重第一时间、突发事件之类的事情。最开始我去做的时候还是按原来的思路,把它做成了教育新闻频道,后来才慢慢的去调整,因为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让客户和用户认可我们。这6年来我们不断的积累,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升职后管人、管事情等等都是挑战。做产品不完全是发新闻和做专题,还需要理解用户需求,这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比如怎样通过活动影响广告商、培训机构,很多事情、关系是需要维护的,影响力才能拓展。专题、新闻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怎么让影响力渗透到产业中去。
在这种情况下,9年来还是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进步。大家现在都在谈SNS、视频,怎样更好的利用它们?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每天都是挑战,觉得工作单调重复只是因为你想的不够多。
不多说我自己了,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从用户的角度看内容整合。
用户角度和内容整合
这是我几年来的心得吧,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受到用户青睐?首先你要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条新闻就会有人看,这个专题就会好,不是。特别是做资讯、频道有一个很大的属性是服务性,对这点体会很深。
用户是谁?用户是最懒的,同时也是最聪明、最挑剔的。一张图片放在搜狐首页最下面,有人可能觉得用户很懒,他未必拖动到最下面点击。但他也是很聪明的,比如你放一张美女图片或者其他让人有点击欲望的图片,不要以为放在下面他就看不到,他还是会去点。关键是你怎么去体会用户的需求。他也是挑剔的,如果你的标题起的差一点他都不会去看。
用户就是网友吗?未必。不同的新闻面向不同的用户,拿我们教育频道来说,用户有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老师,还有可能是广告客户。所面对的人群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些你的新闻就没有人看。
再说到产业链,像汽车、教育,数码、IT这些,都是有产业的,那必然会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拿教育频道来说,网友、读者属于下游,培训机构是上游,中间还有广告商之类。谁重要?应该分阶段来看。比如说一个栏目在做影响力的时候要积累用户再去影响客户,通常是用户重要。但这时能不能通过非常规的手段影响客户?如果只是为了影响到产业内的客户,在内容组织上就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可能用户不爱看,但影响客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有人认为做影响力需要用户多了才行,其实不是这样的。有很多数据都是不透明的,你说多少就是多少,关键是你怎么通过一些手段影响到你想影响的目标。
家长、学生、学校,他们的需求有很多种。对搜狐教育来说,其实学生家长需要的信息是怎样选择学校、选择模式、学到知识,学校的需求是为了招生、宣传,不同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
这是我们编辑在做的一个专题,被我批评了。本来我们的定位是,经济危机来临了,新东方价格跳水、股价跳水、财报预期调低、高端经理人暗自降价。用编辑的做法来说是行业的报道,但普通用户可能不太关注。作为一个想选择英语培训的人来说,他不会关心对方有没有钱,他的财报怎样,公司倒闭等等,都不会关注。只有行业里的人才会去看。但我要的结果是从这个现象所推出来的,要对想报名就读的人有一种影响,通过专题告诉用户这些机构可能会降价,我们是不是要持币待购。我告诉我们的编辑说,你对用户的需求没有把握好,产生了偏差。我只需要影响学生,而不是产业。影响到了学生,这些机构就会发现报名人少了,然后影响到客户,没必要直接去影响客户。
讲这个例子就是说,换一种体现方式,同样的内容面对的读者还是不同的。要弄清楚是给谁看的,标题、选题不同,完全是两种效果。
透过用户的眼光看需求
你必须和用户站在同一个位置。首先是换位思考,一会我会举个高考的例子,高考属于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内容,我们会从2月份做到8月份,投入很多人、做的事情很多,我一会大概讲讲。通过什么样的眼光看用户的需求?我记得刚到搜狐教育的时候只有3、4个人,和新浪的差距很大,我们走的还比较靠后。当时访问量200多万已经算是高的了,而现在每天几千万,已经不是一个级别。我们怎么是一步步超越竞争对手的呢。早期我们做了很多“头脑风暴”,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站在考生和家长的立场把需求细化,报名、查资料、找很好老师的来讲解,很多事情是历年来慢慢解决的。我们有个说法是“敢想,但是不蛮干”,我记得当时搜狐教育有个北航的女孩,她说能不能做一个高考估分的系统,让学生在网上实现这个过程,你只要在网上重新做一遍题目就能得到自己的分数。后来我们就开发了一个这样的估分系统,只是一个小产品,但带给我们的流量提升却很大。你发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并帮助网友解决问题,就会给你带来浏览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