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报道】9月4日,最近中科院转让联想股权一事引起业内关注。TechWeb博客程天宇昨日发表题为《联想一直在进步,倪光南原地踏步》博客文章。文章称,倪光南和联想的矛盾,几乎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并称“联想一直在进步,而倪光南则原地踏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今日专门致信TechWeb,就该文章表示异议,并撰文详解联想股权一事。
以下是倪光南文章全文:
联想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
倪光南
联想从“所办公司”——计算所公司起家
最近中科院转让联想股权一事,激发起许多人的好奇心:联想不是民营企业家柳传志创办的民营企业吗?怎么中科院却变成了大股东呢?
这些年联想关于起家的宣传已将联想描绘成柳传志个人创办的企业。例如3月22日,柳传志本人就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宣 称:“20年前,我走出研究所,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一间20平米大的传达室创办了联想”。现在媒体上的无数宣传基本上都是按柳传志这“36字”的调子。
为了说明这“36字”是虚假宣传,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联想公司最早的“官方文件”——第一个公司手册和第一个产品目录。
1985年初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手册”写道:“我公司成立于1984年11月,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办的实体 公司,全权代表本所开展对外业务服务。公司的宗旨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经办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开发业务,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1985 年5月的“产品目录”列出了以“LX-PC多功能联想式汉卡”为首的29项,全是计算所的科技成果。由此,人们可以了解联想创业的关键事实:
企业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创办者:中科院计算所;
企业性质:全民所有制;
创立时间:1984年11月;
企业宗旨:转化计算所科技成果。
在后来多年的公司手册上,这些重要信息都没有变化。例如1987年手册重申公司是“计算所办的公司”,是“作为计算所的窗口”,并提出了“实行 科研、试制、生产、经营一条龙”。1990年提出了“技、工、贸一体化”。1992年后又发展为“技、工、贸、服务一体化”。这表明公司在创业中,逐步确 立了“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在1988年手册上有公司领导人的照片,按地位排列是:董事长曾茂朝(所长兼),前任总经理王树和,总经理柳传志,总工 倪光南等等。这样,可知公司的董事长和首任总经理都不是柳传志。
1988年,公司拳头产品联想式汉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书表明,其产权属于计算所,在创业头三年(1985.4 - 1987.12),汉卡为公司创造了1237.5万元利润(包括退税)。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并由“所办公司”升级为“院 办公司”。柳传志在成立大会上宣称:“联想集团以开发成功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
要害是谁创办了联想?
由此可见,柳传志的“36字”在以下方面修改了历史:
企业名称:联想从计算所公司改名而来的事实被回避了;
创办者:“计算所”变成了“柳传志”,“所办公司”变成了“柳办公司”;
企业性质:“国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柳传志也从“国有经理人”变成了“民营企业家”;
宗旨:从“转化计算所科技成果”变成了“个人下海”;
领导职位:柳传志从“第二任总经理”变成了创业领头人;
起家主要产品:联想式汉卡被回避了;
近年来,联想关于起家的宣传基本上都是这“36字”的翻版,突出了“柳传志带领11人”、“20万元”、“一间传达室”、“贸工技”等等,要害是将联想的创办者从“计算所”换成“柳传志”。
“温水煮青蛙”
客观说来,联想起家宣传还是很成功的,这可能要归功于“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请看他们是如何修正联想起家史的:
1988年的公司简介第四段加入了“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由20万元的创办费发展到八七年经营额七千万元;由十一人起家发展为拥有二百二十多人 的高科技开发经营队伍”。这在公司创业史中首先引入了“20万元”和“11人”的概念。不过当时连公关部都没有领会其中的深意,在1988年底的宣传手册 上,按照“胡传奎”模式,将公司起家说成:“公司创办四年,从小变大了。十几个人变成了三百多”。当然,这种“错误”以后没有再出现,此后直到1995年 的手册,“20万元”和“11人”越来越突出了。
1996年:公司简介变成了“联想集团创建于1984年11月”,“由中科院计算所11名科技人员以20万元人民币投资创办而成”,这时,“计算所”创办者地位已被“11人”所顶替。
1998年:公司简介为:“联想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计算机设备及其相关产品为主、贸工技一体、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这时,“技工贸一体化”的方针已被”贸工技一体”所顶替。
……
这样,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策划、逐步演变,“柳传志”终于取代“计算所”成为联想的创办人,联想从“所办公司”起家变成了从“柳办公司”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