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始人问题
计算所公司作为改革开放下,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除创办单位计算所外,也许可以承认一些创始人,但这应当有令人信服的依据,比如根据贡献、职务、进入公司的时间等等进行综合评估。
计算所公司当年并没有举行任何成立仪式,而且加入公司既不需要转人事关系,也不需要挪工作场所——仍在计算所里。公司中历来没有划过线,将人员分成“创始人”、“非创始人”。如上所述,“11人”概念是1988年手册才出现的,从未在领导层中讨论过。
即使今天联想将这“11人”抬高到顶替“计算所”的创始人地位,这“11人”也没有享受到真正创始人的待遇,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都是谁,其中离 开公司的早被遗忘了,还没有离开的也没有多分股份。而且“、这“11人”只有“匿名权”,连王树和都要把“第一人”的名分让出来给柳传志顶替。他们充其量 只是“虚拟创始人”,是柳传志要取代计算所做联想“唯一创始人”的一个“托”而已。
大股东的宽容
在联想“煮青蛙”式的起家宣传过程中,大股东的宽容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
当柳传志在那次大会上发表这“36字”时,主管公司的中科院某局长正在台上听着。他发言时虽然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又率先实行 ‘一院两制’的运行体制,以自主知识产权出资参股,成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表明当时的“所办(或院办)公司”是实行“一院两制”的运行体制的产物,不 同于科技人员自发下海办的公司,但他并没有正面反驳这“36字”。
大股东的宽容还表现在:为了提高柳传志的声誉,竟任命他这样一个毕业后只做了几年科研辅助工作的人去当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大的研究所——中科院计 算所所长,并让一个不要技术、主张“贸工技”的联想公司去管计算所,这就是全国闻名的“儿子管老子”。柳传志当上所长后不管科研,计算所每况愈下,最后只 好由李国杰院士接替所长,计算所才重新兴旺起来。1997年,大股东又将属于计算所的、中关村核心地带的8万平米科研用地交给联想去经营房地产,办了“融 科置地”,现在成了“联想控股”利润的主要来源。
尽管计算所为关爱、培育联想这个“儿子”,倾注了知识产权、商誉、场地、设备……,甚至全部地皮,但这个“儿子”长大后除了认“老子”的“20万元”外,其它概不认账了。
漠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后果
为联想带来第一桶金的联想式汉卡是计算所的知识产权。正如中科院局长在上述讲话中所指出的,这种知识产权是当时研究院所贯彻“一院二制”、“出资参股”办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产,尽管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在工商注册中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联想的宣传从不承认这一知识产权;联想“认股权”中也没有为这一知识产权分一分钱。此外,联想的宣传还刻意抹杀这一知识产权,宣称 1985年底,公司通过“搬机箱”、“流大汗”,挣了“70万元”,再去开发联想式汉卡,企图抹杀汉卡是计算所积累了十多年的知识产权的事实。
试问,如果汉卡是用1985年底的利润去开发的,怎么能在1985年5月就推出汉卡产品呢?另外,当时大学生毕业的工资也只有46元,假如公司 员工“搬机箱”也能挣到这样的工资,那么,当时公司维修部的10几名员工要挣到这70万元需要连续“搬机箱”达100多年!实际上,这70万元正是依靠了 联想式汉卡,使公司赢得了中科院的500台微机(带汉卡)的合同所挣来的!
一方面,联想漠视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联想又用高价去买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这种方针导致联想至今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抗风险能力不足。
总之,在联想25年的今天,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联想起家的经验,总结“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还联想起家的本来面目,维护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
图1. 最早的公司手册(1995年初),以计算所主楼作为公司形象,突出了“所办公司”依托计算所、为计算所转化成果的宗旨,十多年来公司开发人员都在这栋楼里工作。
图2. 公司第一个产品目录(1985.5)列出了以“LX-PC多功能联想式汉卡”为首的29项,全是计算所的科技成果,并无后来宣传所说的“旱冰鞋”、“彩电”之类。
图3. 1987年手册,封面是以计算所车库改造的公司门市,重申公司是“计算所办的公司”,是“作为计算所的窗口”。
图4. 1988年刚当上总经理不久的柳传志还谦虚地站在“前任总经理”王树和的边上,但在后来的宣传中,王的名字从媒体上消失,柳传志成了创始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