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王传福:从山寨大王到中国首富

科技时代_王传福:从山寨大王到中国首富

王传福:从山寨大王到中国首富

  《IT时代周刊》记者/杜 舟(发自深圳)

  一个月不到,王传福将福布斯中国首富和胡润百富榜首富双双揽入怀中。在听多了金融危机让富豪们财富缩水的故事后,人们总算从这个新鲜出炉的“双料”首富身上,看到冬天里的一抹亮色。

  身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用借来的250万元起家,用短短14年时间,让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充电电池,到今天横跨IT零部 件、汽车制造,他率领比亚迪创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但如同他的财富一样,王传福本人同样充满争议——对外,他蔑视游戏规则,视专利如废纸,树敌颇多; 对内,他抽丝剥茧般的榨取,让一些员工怨声载道。

  模仿,一直伴随比亚迪走到今天。即便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品牌、核心技术、人才等关键因素对它来说也依然是短板。那么,其成功秘诀在哪里?王传福凭借什么坐拥巨额财富?以“山寨”产品起家的比亚迪,强大之后又将走向何方?

  两份榜单的公布,让王传福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11月5日,“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在上海发布,从事电池、IT零部件、汽车制造的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以396亿元的财富位列榜 首,去年他仅排在第23位。而就在前一个月,王传福在“2009胡润百富榜”上,也排名第1位,其财富较去年增加了290亿元。

  王传福登顶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比亚迪已成“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二是因其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顺应了“科技、环保”的趋势。“通观 10年来的中国首富榜可以发现,这一位置上主角的更迭,成为观察经济走势的一个窗口。”福布斯认为,“新能源开始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真正一手托起王传福的,却是“股神”巴菲特。去年9月,他以2.3亿美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无疑为比亚迪在全球做了一个无形的大广告 ——受此拉动,比亚迪股份的股价从去年9月的每股8港元左右,疯涨至最高时的每股80多港元。拥有比亚迪27.83%股份的王传福,顺势登上中国内地首富 宝座。

  第一章 “山寨”皇帝

  提及比亚迪,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模仿、模仿、再模仿。凭借“小米加步枪”的装备,王传福硬是带着比亚迪一次次杀入陌生的商业领域,并屡屡获得成功。他也由此被人戏称为“山寨”皇帝。

  注定不安分

  王传福,1966年生,安徽无为县人,毕业于中南大学。

  王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家里有5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在他读初中前后就离开了人世,他靠姐姐、哥哥的接济,艰难地完成了学业。不幸的家庭背景,培养了他勤奋执着、不怕吃苦的精神。

  大学时,他选择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他的大学生活很清苦,”王传福当年的的辅导员刘迪回忆,“兄长王传方给了王传福莫大的帮助,自从考上大学之后,哥哥便从安徽老家来到长沙,做小生意资助王传福的学业。”

  而据王中南大学的同学回忆,王的成绩并不冒尖,但很有上进心,人长得帅气,舞跳得还行,颇受同学们欢迎。1987年,他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 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由于成绩优异,得到院方的认可而留院工作,并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的研究。这为他后来进入电池行业大展宏图奠定了基 础。

  王是个技术天才,其论文曾被英国杂志转载。由于业绩冒尖,他26岁就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1995年创办 比亚迪前,他是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一部大哥大要卖两三万元,一块小小的电池也要上千元,这深深地触动着王传 福。

  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王传福判定充电电池必将大放异彩。然而,国有企业体制严重束缚了他的手脚,继续待下去难以大展拳脚。咬了咬牙,王传福选择了辞职,向他的表哥吕向阳借来25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在深圳的创业生涯。

  起初,吕向阳并不同意王传福的冒险行为,认为放弃“铁饭碗”很可惜。不过,王传福最终说服了吕向阳。

  比亚迪开始时主打产品为镍镉电池,由于镍镉对环境污染很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不再生产这种电池,但该产品在当时仍有很大市场需求。王传福抓住机会,靠这种污染性很强的电池迅速起家。

  那时,他带着20多名员工,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打打敲敲”,拿不出足够的钱建生产线,就自行研发设备,组建人力流水线。据说,一条日产 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成本只要几百万元,而进口设备需要上千万元。正是这条半自动化生产线,造出了低价的镍镉电池,成本比日本厂商低 40%。

  但比亚迪的电池在当时市场上没有知名度,销售是个大问题,除了找代理商外,王传福还想了一个办法,将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代工企业“大 霸”试用。当时,“大霸”也一心想降低成本,试用比亚迪产品后,发现质量可靠而且便宜,于是它抛弃了三洋,将订单交由比亚迪,比亚迪的市场由此得以打开。 1997年,比亚迪年销售收入近1亿元,企业初具规模。

  王传福并未满足,2000年,经过精心准备后,比亚迪正式进入锂离子电池领域。锂电池不含镉、铅、汞等重金属,对环境无污染。但问题在于,日本 企业掌握了这一产业的主要核心技术,将进入门槛抬得很高,仅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全干燥的锂电池工作室,就要价十几亿元,比亚迪几年的营收都买不到一 间。

  但这并未难倒王传福,他通过拆解、改造、创新,组建半自动化流水线,用人工代替机器。没钱建干燥室,他就以添加吸水药剂替代。虽然这一做法引来 诸多企业质疑,尤其是日本企业根本不相信他能凭借低级的流水线造出比自己更好用、更便宜的锂电池,甚至认为比亚迪将会走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但王传福用事实 作出了回击,比亚迪生产出比索尼、三洋更便宜的手机电池。据悉,当时一块锂离子电池在国外卖到10美元,而比亚迪只卖3美元。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