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朋友说某财经媒体想采访下关于某颜色公关公司涉及某重型企业的“无良公关”有啥看法,当时回复该媒体这事儿微博上有很多讨论,某颜色公关公司也做了声明,个人认为是靠谱的所以对于这些不靠谱的事儿就没必要说了,有这功夫贵财经媒体不如去挖挖上市公司是怎么圈股民钱的。
就是这样,往往容易把“无良公关”的屎盆子扣在公关公司头上,却忘了在这其间,企业或者机构才是那个主使者,以及媒体也往往扮演了不太光彩的一面。
葛甲老师在《虎嗅其实是这样的》的文章里写到他对虎嗅网商业模式的评价:
“虎嗅这一年来做的事情,基本上与两件事有关,一是赚公关费和年费,二是找投资。一方面又要钱,一方面又要维护形象,让投资方感觉其大有前景,怎么平衡呢?既当了婊子又立个牌坊…
虎嗅的上位,无非在于其公关价值而非广告价值,被记者拍到李彦宏在两会上看虎嗅,又编造个马化腾也来看虎嗅,于是公关们趋之若鹜,百度新闻等各项资源大开方便之门,不就是这么上位的么..
传统媒体人在进军新媒体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净化的过程,也缺乏自我反省。到了互联网上,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自己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不明觉厉,对虎嗅网不了解,但对虎嗅网的质疑如果放在钛媒体这家科技博客网站上,也同样是个“问题”,尤其是,钛媒体总体影响力和流量都要比虎嗅要差得情况下,可以用流量和百度指数大概看看钛媒体的大概格局:
数字自己会说话,从百度指数来看,作为一家新网站钛媒体的关注度很平稳略下降,当然,也有可能是大家都在钛媒体的微博和微信上浏览和分享,但钛媒体的官方微博的互动率的数据也很一般;
从alexa网站流量统计数据来看,钛媒体近半年来也很平稳,中间略有起伏。
这数据其实符合柳华芳在《“自媒体”为什么总是坑爹?》里的描述,“团队化创业的媒体如钛媒体…赚钱模式是个考验,不过往往也逃不出内容付费,由于他们自身站点的流量目前不是特别大,获取广告投放的难度也不低,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最容易的盈利通道还是结合社交媒体的整合内容营销或内容付费…”
之前钛媒体改版时,曾经说过流量要冲高,但从数据来看,效果不明显。
所以当最初以批判和思考崛起的科技博客网站和自媒体们纷纷开始在各大会场跑会的时候,厂商们也见怪不怪了,从不能操作到可以邀请参会出稿,“新”媒体们还是走了过去的老路。
当然,“活动代理、猎头、投资中介”等等也都可能成为方向,但无论哪个方向,都需要将用户群做更大,覆盖更广泛的群体,流量冲高,才有可能笼络到更多的用户和企业——目前集中的写手资源,和圈内资讯的爱好者,是很难完成美好的商业变现的。
一年投个几百万,对于一个科技博客网站不算高,但对于老板个人来说想必也不少;对于在科技博客网站工作的人来说,工资收入想必是赶不上BAT的PR们,也预计比各大广告公关公司的同学们还要低,所以产生一些被他们自己鄙视的“无良公关”的行径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拿了谁的投资,收了谁的赞助内容,纳了谁家的车马,都不是啥羞耻的事儿,所以没必要抱着牌坊满街跑…高尚者的高尚在帝都的雾霾环境里变得市井,生存哲学最重要,可以理解。
总不能指望画饼充饥吧,兄弟们捧和黑一家又一家公司,码了那么多字儿,维护那么多的作者,哪一个不是真金白金啊,所以把新媒体做旧,把钱拿到手,是可以理解的。
就是这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http://www.techsir.com/a/201312/17090.html
「围观侃科技」(微信号:kankeji):侃科技是由营销人赵勇创立。围观科技圈、互联网圈的大情小事,没事儿侃侃营销圈和公关广告圈的八卦,和朋友们交流下行业的黑幕白幕和灰幕。就是这样,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