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疫苗中的枪,孩子受的伤

 写在前面:我们不是拥有世上最匪夷所思的新闻,而是拥有最匪夷所思的新闻过程,一种消化新闻、催化新闻的土壤。而事实上,这都不是重要的,而是应该给民众一个抛开道德引导的理性建议。

这一次的非法疫苗事件,将这一切再次放大。

还是先回放一下事件:2011年以来,山东省庞某某与女儿孙某在未获取任何药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网上QQ交流群和物流快递,联系国内10余个省(市)的100余名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非法经营人员,购入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未经严格冷链存储,加价销给全国18个省的300余名疫苗非法经营人员或少量疾控部门基层站,涉案金额达5.7亿元。

新闻一经曝光,我们发现疫苗便成了洪水猛兽。人们纷纷担心给孩子注射的疫苗是这些流散的疫苗,于是,在大部分人没有搞清楚这些疫苗的危害究竟几何的时候,网络上便开始流传起那篇曾经的旧新闻《疫苗之殇》,文中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后果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再然后,毒疫苗、救救孩子、还要打疫苗么、去香港打疫苗等言论开始被疯狂转发……

于是乎猛然间,疫苗猛于虎。对于不分青红皂白、连新闻时间点、内容前因后果都没有厘清关系的人们,抓住那篇《疫苗之殇》不放手开始转发的人们,为了冲冲点击量的新媒体从业者们,我想说的是,他们放弃了一种尊严——思维的尊严。暂且不说严谨的态度,只比起思维的结果来说,他们本就是放弃了思维本身这一种尊严,却欲罢不能,恨不能把自己的粗暴结论传递给他能覆盖到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吾国,一片沉默的螺旋极适合的土壤,如今看来,曾经的郭现中和他的《疫苗之殇》做过螺旋;今天,郭现中和他的报道则再一次做了螺旋。只不过时过境迁,境遇大不同。今天一位朋友说,疫苗之殇,痛转的是“一秒智商”。我只盼不是一语成谶,然而当回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那些主流媒体的记者们也在转发后,我意识到和菜头那篇文章写得太含蓄了,不如直接提出普通人更易懂的建议。

那么人声鼎沸后,我们要看清的客观情况是:

首先,出问题的是二类疫苗,不是一类疫苗。两者的区别,如果你为人父母,肯定清楚平时儿童必须接种的那些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所以,不要因为这个耽误了孩子正常的接种。

其次,流散的是非法疫苗,不是有毒疫苗。这些疫苗是正规厂商生产的合格疫苗,是没有毒的,只是因为缺乏正规冷链供应的无效疫苗;然而有媒体用了一个惊人的标题——“毒疫苗”,比起疫苗本身,这个标题恐怕才是“有毒的”那一个。如果真是毒疫苗,你可以说它是三聚氰胺、毒奶粉,无可厚非。

再次,刚才说了问题出在疫苗没有冷链保藏,造成疫苗可能失效。从权威的新闻中提示的疫苗效期推算,即使涉案疫苗没有被回收销毁,多数也应该过了有效日期,已经被强制报废了。这不是要宽慰谁,而是要传递疫苗本身是有保质期的事实。

最后,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接种疫苗存在不良反应。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性的课题,只是有人还会以为接种疫苗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我不敢说这样的人可笑,我只能说他们无知,至于那篇旧闻中提及的现象和一些媒体曝出的案例,我们又有谁能确认这一定是疫苗惹的祸呢?接受疫苗是低概率风险,但总需要承担,不知道是我们中的哪一个;不接受疫苗,则是相对高概率的风险,在两个风险面前,你选择哪一个?

说不让孩子打疫苗了这种荒唐话的人,难道不是在分不清头绪的时候,为问题找一个最简单粗暴且容易引起共鸣的方案么?他们不清楚该怎样做,却试着去影响别人、诱导那些和他们一样的人去做错误的事。

胡适说,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他如何对待孩子。事实上这句话换成更多的宾语都是成立的,就疫苗事件来说,我更希望看到这个国家文明的地方能够体现在对观点和态度的引导上,对舆论的独立思考能力。说白了,孩子可能没有成为社会风险事件的受害者,倒是从某种程度充当了道德批判者的遮羞布。

    是否该打疫苗压根就不该是个争论,这个很清楚。只是让人声鼎沸的是一则看上去的新闻,实际更是一篇旧闻;新闻本来不应该有态度,但时下人们喜欢态度,制造态度,传递态度。所以,当出发点不再是最纯粹的新闻时,比起疫苗,这倒是会伤害更多的人,可能不是即刻,而是在远方,只因那些被手制的、被趋众的苟且态度。

    旧闻过后,疫苗该打还得打,到底什么猛于虎,谁受了伤,我们心里很清楚。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