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银河基金经理流失严重八成产品亏损 新基金募投失败雪上加霜

文/贤达   GPLP

银河可转债债券型基金日前公告称,截至2018年7月17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基金未能满足《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及《银河可转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该基金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事实上该基金从今年4月18日开始发行,历经两次延期最终仍胎死腹中,另有业内人士表示,该基金募集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原先谈好的机构不愿意进来,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出银河基金公司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过大,且投资者结构失衡的现状。

而从该公司旗下债基的操作来看,尽管部分债基有购买股票资产的权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基金经理大多对股票资产配置甚少,从而主动放弃这部分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银河基金今年表现不佳,除了新产品募集失败,旗下的权益类产品,不仅规模少得可怜,更有75%的产品在年内遭遇净值亏损,其中有多达18只主动管理型权益产品的年内跌幅超过了10%。

基金经理流失严重

“老人带新人”是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内几家大公司多数基金经理是内部直接培养。银河基金虽然也想重视这种内部培养新人的方式,但人才现状依旧捉襟见肘。目前银河基金共有93只基金,15位基金经理,任职时长在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手里至少管理着9只以上基金,其中基金经理韩晶旗下共管理31只基金。

今年以来,银河基金总计发布了17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对旗下9只基金做出人事变动调整。此前,银河基金曾一年间离职了6位基金经理,对旗下众多基金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会对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带来不利影响,大概率会引起基金业绩的下滑。银河基金的业绩就因投研团队的人事变动,受到了一定影响。

除了基金经理的相继离开,银河基金董事长一职也不稳定。银河基金去年12月9日发布公告称,原董事长许国平因个人原因离任,新任董事长为刘立达,而这已经是银河基金在近6年更换的第3任董事长了。

过度依赖货币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银河基金总规模为792.45亿元,较2016年的657.53亿元增长近134亿元,而其中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长达131亿元。由此可见,银河基金去年一年的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货币基金,而随着年底监管对货基规模的严加看管,货基冲规模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一方面受困于人才流失严重,公司内部人事变动频频,另一方面规模增长过度依赖货基,多只基金面临清盘的风险,银河基金如何应对?

行业遇冷成常态

发行“遇冷”成常态,“不论募集期延长,还是募集失败产品增多,都与当前市场环境的低迷关系密切。”华泰资管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吴明义曾表示,“今年股市表现不佳,成交量逐渐萎缩,赚钱效应越来越小,公募基金投资者很难盈利。同时,在市场低迷、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新增资金量持续下滑,发行新产品必然困难重重。此外,资管新规的出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金融机构仍处于资产配置、销售安排的摸索阶段。”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产品延长募集期已成常态,逾百只基金延长募集期,而去年同期仅70只左右。同时,有多只基金多次延长募集期。此外,近期发行失败的情况也频频出现,仅8月份,就有银华尊享多策略优选混合型、中金金益债券型基金两只基金先后发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整体来看,自去年4月底公募基金出现首只募集失败产品以来,至今已共有20只产品募集失败,其中今年有13只,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尽管债券型基金的投资收益相对来说较为稳定,但在近年来金融去杠杆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大幅撤离还是对基金公司及相关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体现在产品净值上,机构撤离导致的规模速降必将干扰到基金经理的操作进而造成基金净值变动,而这部分波动更多的则是由剩余投资者承担。另外,如果找不到其他资金进场,在基金规模或用户数持续低于清盘红线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在成本的压力下也会选择将这些迷你基金清盘,而剩余的个人投资者则又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投资选择,这其中的时间、精力等隐性成本也是不能忽视的。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