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阿里"1元店"生意: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中国的零售市场越来越让人看不懂,消费升级的口号喊了好几年,没想到又回到了拼低价的历史阶段。拼多多的商品价格原本已经够低了,没想到阿里又推出个淘宝特价版,前者亿元打造"真香节",后者紧跟着推出"1元更香节",摆明了要挑起一场价格战。

平台和商家们理直气壮把"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虚张声势的同时也透着一股悲凉。毕竟,在能拼品质、拼溢价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拼低价。

阿里"1元店"生意: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厂牌",究竟图的是赔本赚吆喝,还是以薄利换多销?雄心勃勃要开1000家1元线下店的阿里巴巴,又打得什么如意算盘?这场声势浩大的低价战争又将把中国零售市场带向何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1元包邮到家,一场病态狂欢

10月10日,淘宝特价版上线"1元更香节",超过1亿件商品1元包邮到家,这一天也是拼多多的"双十周年庆"。阿里以一种赤裸裸地挑衅方式,为仅仅上线数月的淘宝特价版狂刷存在感。

售价1元的商品还包邮到家,赚钱吗?这原本应该是商家操心的问题,没想到竟然成了消费者的疑惑。买东西的消费者为卖东西的商家赚不赚钱操心,这一怪现状背后多多少少藏着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担忧。很多时候,那些为低到难以置信的商品下单的人们带着一种"赌博"心态,商品质量如何,要靠一些运气。

那1元包邮到底赚不赚钱?答案很显然是不赚钱。既然不赚钱,为何还有商家趋之若鹜,与淘宝特价版共同打造一场狂欢?事情怪就怪在这里。

阿里"1元店"生意: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淘宝C2M事业部总经理汪海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数百万件的一元包邮的商品通过淘宝特价版流到消费者的手里。同时很多的产业带工厂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里建立了自己工厂的品牌,打开知名度。"

参与此次"更香节"的深圳市日丽丰科技市场总监李小瑞在接受采访时也讲了一句话:"我们这一款产品有可能不赚钱,但是没有关系,大家知道我们有水牙线这个东西,用得挺好就足够了,我觉得就赚大了。"

这两个人的话放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1元包邮"这个不赚钱的生意还有商家抢着做。阿里不生产一件商品,没有一个推销员,但它手里掌握着巨大的流量,电商平台的流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了"媒体"属性,商家哪怕不赚钱,只要在这个"媒体"上获得曝光,就觉得赚到了。

电商平台成了媒体平台,"更香节"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厂牌扩大知名度,而不是让商家赚到钱;商家不为赚钱为曝光,只要能抱上阿里这条流量的大腿,即便赔钱也在所不惜。这场1元包邮到家的抢购狂欢,从一开始就带有病态气质。

平台、商家,各打各的算盘

阿里巴巴方面反复提到C2M模式,这一模式近两年被电商巨头频繁提及,其模式并不难理解,就是在工厂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连接,砍掉品牌商、代理商等中间环节,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按需定制。

具体到淘宝特价版来说,就是让工厂直接来平台开店,把工厂的货直接卖给消费者。淘宝的店主是个人,天猫的店主是商家,而淘宝特价版的店主是工厂,这么说就更加容易理解。

C2M这件事很多平台都在做,包括京东、苏宁,都推出过一些C2M品牌和产品,但更多地倾向于与市场现有品牌的深度合作定制,没并没有像淘宝特价版这样大规模引入工厂店主,将大量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工厂品牌推向市场。根据阿里方面的数据,目前入驻淘宝特价版的工厂商家已经达到百万级别,这个数据被阿里作为一项显赫成绩来宣传。

阿里"1元店"生意: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显然,阿里希望以比竞争对手更大的C2M商家规模来为淘宝特价版制造声势,吸引市场的注意。在下沉市场,成立五年的拼多多已经站稳了脚跟,阿里的老对手京东,去年9月也将旗下拼购业务正式更名为"京喜",加快下沉市场布局,这在客观上让阿里陷入焦虑。在淘宝和天猫之外,阿里需要一个全新的平台在下沉市场展示自己的存在。

与此同时,一个大的背景是,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原本以OEM、ODM代工为核心业务的工厂陷入经营困境,大量的外贸代工订单被取消,让工厂主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之前这些工厂在为其他品牌代工的同时,也有意识的推出过自有品牌,尝试迈出转型的第一步,但苦于品牌缺乏知名度导致销量不佳,转型的决心也并不坚决。

一场疫情让这些原本以代工为生的工厂变得别无选择,以自有品牌拓展零售业务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但从代工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谈何容易,品牌缺乏曝光量和知名度很难打开市场。此时,淘宝特价版的出现成功击中了工厂主的软肋,它携流量以令工厂,把厂牌的价格压到了成本甚至亏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因此才有了这场1元包邮到家的病态狂欢。

从淘宝到淘宝特价版,阿里的商业模式没有改变,最终还是要走到向商家收取广告营销、交易佣金等费用的路上,包括阿里规划的线下1元店,未来多半会成为类似于早年的"格子铺"模式,大量来自不同工厂的商品放到淘宝特价版的1元店里来销售,至于是向阿里交租金还是利润分成,那就看双方的合作方式如何来谈。

从工厂端来看,"赔本赚吆喝"既是一种营销策略,也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转型尝试。前期选择性的赔本,是对后期盈利的预期。可以赔本,但不能一直赔本,如果前期的"牺牲"换不来回报,那么淘宝特价版就会对其失去吸引力,进而寻找其他转型路径。

无论是拼多多的"真香节",还是淘宝特价版的"更香节",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电商平台崇高的野心背后,是无数工厂的无奈和卑微。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诉求,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只是不知道它们联合制造的一场场狂欢,会把中国的零售业和制造业带向何处去。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