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女篮李梦被“网暴”?29人被封禁背后的舆论思考

前不久,中国女篮夺得了女篮世界杯亚军,追平了中国女篮世界杯历史最好成绩。

女篮队员李梦在本届世界杯上表现出色,小组赛对阵美国队拿下21分,此后中国女篮过关斩将,四分之一决赛对阵法国女篮,李梦带病上场,再次获得全队最高的23分。

此后李梦一度高烧39.4度,中国女篮出于对球员健康的保护,李梦没有出战半决赛和决赛。最终中国女篮在决赛惜败美国队夺得亚军,李梦也成为中国队本届世界杯的队内得分王。

在微博上,李梦发布了动态,大多数网友对她的付出表达了感谢与支持,少数人发布了不合时宜的评论,诸如此类“这个亚军没你什么事”,发布这些言论的账号很快受到了处理,微博对29个发布不当言论的账号进行了禁言。

1

面对“网暴”,微博“小题大做”?

其实这次李梦事件被很多媒体冠以“网暴”,属实有点“带节奏”,微博的处理也显得有些“小题大做”。

按照@微博管理员在10月2日发布的公告,在1.3万多条评论中,排查出了违规内容60条,计算一下可以得出,负面言论的占比为0.46%。

0.46%的负面言论比例,怎么看都够不上“网暴”,就好比你代表学校赢了市里的篮球比赛,全校师生都在称赞你,其中有两三个说风凉话,什么感觉?怎么处理?停课开除?

但是此次李梦事件中,微博的处理还是显得“谨小慎微”,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对不当言论和账号进行了“顶格”处理,90天禁言至永久禁言。

从这种“变态”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微博在长期以来“网暴”讨伐的压力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应激式的本能反应。

众所周知,网暴治理的难点在于侮辱罪造成的损害程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有的言论你说它是负面的,我可能觉得没什么,这种主观性也就相应地对平台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的平台治理不仅要快,还要准。

此前,微博发布的《微博网暴治理报告》显示,今年7月以来,微博处置内容1900万余条。微博在今年接连上线多个产品及功能,比如“一键防护”功能、调整私信规则,用户在收到陌生人私信时,仅显示1条提醒。另外,微博还搭建了14个相关模型,制定了16个应对策略,每天平均处置约50万条不友善内容。

可以说,微博不论在技术手段上还是在规则设计上都在努力达成“快而准”的目标。不止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几乎都在网暴治理这件事儿上下了很大功夫。

本次李梦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

2

相信正道,网友明辨是非

该说不说,平台的这种谨小慎微的“过度反应”确实也折射出了网暴治理的不容易,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反思,在这些所谓的“网暴”事件中,我们是否被带偏了节奏,陷入“凡事皆网暴”的陷阱。

抛开此次李梦“网暴”事件,此前也有不少新闻案例,被冠以“网暴”之名来吸引眼球。

此前南方日报发表的《救女童却被“网暴”?别盯着个别奇葩评论“打靶”》评论文章就指出,凡事都扣上“网暴”的帽子,不利于健康正常的舆论发展。

在一则男子救下女童却遭网暴的新闻报道中,男子救人的时候触碰到了女孩的腿,原视频的微博评论区里,不当言论根本够不上“网暴”,对救人男子发布不当言论的只是极少数的奇葩网友,大多数人都没把这一奇葩言论当回事,大家还是对救人男子表达了支持,但经过一些媒体的渲染,反而放大了“网暴”。

有的媒体需要制造舆论焦点去吸引眼球,这一点可以理解,新闻嘛,总是需要一些话题性。

但如果为了话题而专门盯着少数奇葩言论,把原本没什么恶劣影响的事件以网暴之名进行放大,并不可取。说得通俗点,就是常说的带节奏。

本来不是网暴,偏要“包装”成网暴,故意激起舆论碰撞,这样做显然会误导一些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网友去恶化舆论。

正如那篇文章中评论的一样:不加区分地给一些小众、另类批评扣上“网暴”的帽子,则会模糊概念的应用边界,降低了舆论监督的精确性。

事实上,大多数网友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关于热点事件的讨论,也保持着合理正常的舆论走向。

此时,如果刻意去放大个别奇葩言论,那结果适得其反,当事人可能在拱火之下形成更大困扰。

3

不可滥用“网暴”,莫要杯弓蛇影

总体而言,如今我们整个网络环境的平台治理有目共睹,网友们也在用脚投票。

在这样的前提下,反而需要警惕过度放大小众奇葩言论,更不能杯弓蛇影,有个别的不同声音是正常的,要相信主流的声音,而不是把焦点对准那些无伤大雅的漏网之鱼。

网暴本身是一种情绪宣泄,不利于还原事件真相,反而会让舆论越走越模糊。对待热点事件,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在主流声音中刻意去挖掘放大非主流的声音,那这种引导本身才是可怕的。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