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乳制品市场需求疲软态势仍未现明显改善迹象。
从三大乳企上半年业绩表现窥见行业现状:伊利股份实现营收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而去年同期其营收同比下滑了9.5%;蒙牛乳业年实现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降6.9%,降幅相比去年同期的12.6%有所收窄;光明乳业实现营收124.7亿元,同比下降1.9%,降速相比去年同期的10.1%有所放缓。
可以发现,尽管三大乳企营收同比降幅均呈现改善趋势,但行业整体颓势仍未根本扭转。伊利股份,这位乳业的“带头大哥”,日子也并不好过。
行业性“寒潮”蔓延
伊利之所以能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榜首,其掌舵人潘刚可谓居功至伟。
2002年,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成为当时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掌舵人。他提出“不创新,无未来”的战略理念,带领伊利构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伊利营收突破600亿元,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持续领跑亚洲乳业,奠定中国乳业标杆地位。
然而,当前中国乳业面临产能过剩与消费变革的双重挑战,行业呈现结构性调整与分化发展态势,这让包括伊利在内的所有乳企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中国乳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庞大的产能规模,但市场需求的增长步伐却开始放缓。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乳制品行业收入增速分别为-6.5%、-2.4%、-2.7%。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乳制品产量为1433万吨,同比减少3%。
另一方面,消费人群的变化对乳企提出了更高要求。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功能性和差异化,愿意为高品质、健康、有机的产品支付溢价。这要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创新迭代,但这过程必然带来成本上升和利润压力。
乳制品行业需求承压引发终端市场持续价格博弈,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潘刚领导下的伊利正面临严峻的增长挑战。
据2024年年报数据,伊利实现营业收入1157.8亿元,同比下降8.24%;归母净利润为84.53亿元,同比下滑18.94%。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伊利实现营业收入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亿元,同比下降4.39%。
短期来看,乳业面临的挑战仍将持续。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时间消化,消费复苏步伐仍存在不确定性,行业竞争格局难以快速改善。这意味着伊利等乳企在2025年下半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可能继续面临增长压力。
液态奶颓势拖累基本盘
众所周知,伊利股份主要包括液态奶、乳饮料、奶粉、酸奶、冷冻饮品、奶酪、乳脂、包装饮用水等几大产品系列。其中,液体乳业务一直是伊利股份的主要营收来源,但这一核心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财报数据显示,伊利液体乳业务在2024年就已出现颓势,实现营业收入750.03亿元,同比下降12.32%。2025年上半年,液体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1.26亿元,同比下滑2.06%,占该公司营业收入的58.48%,下滑趋势仍未扭转。
更令人担忧的是,液体乳库存量的持续攀升。2022年到2024年,液体乳库存量分别为22.17万吨、22.53万吨、33.3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22%、1.63%、48.03%。库存周转天数的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还暗示终端销售面临压力。
液态奶业务下滑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
一是,新生儿人口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乳制品消费的基础人群规模;二是,新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功能性和多样化,传统白奶的增长空间受限;三是,植物基饮料、燕麦奶等替代品的兴起分流传统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四是,区域性乳企凭借低温鲜奶优势不断蚕食市场份额,使竞争格局更加复杂。
在液态奶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奶粉业务成为伊利的新亮点。
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成为伊利股份旗下增长最快的产品线;其中,伊利婴幼儿奶粉(含牛奶粉和羊奶粉)零售额市占率达到18.1%,跃居中国市场第一。
不可否认,奶粉业务的高增长和高毛利率特性为伊利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但需要考虑的是,奶粉市场同样面临新生儿减少的长期压力,且竞争异常激烈。飞鹤、君乐宝等竞争对手不会轻易让出市场份额,奶粉业务能否持续高速增长仍需观察。
值得一提的还有,伊利在冷饮业务方面表现可圈可点。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2.29亿元,同比增长12.39%,线上、线下零售额市场份额均为行业第一。
例如:巧乐兹芋泥糯兹兹雪糕、冰工厂食用冰杯等创新产品被众多网友“按头安利”,在夏季消费场景中表现亮眼;与山姆会员店联名推出的“生牛乳绿豆雪糕”,更以差异化优势登顶山姆冰品品类销售榜首。
总之,潘刚领导下的伊利曾经创造了中国乳业的增长奇迹,如今面临行业转折点,需要再次证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液态奶失速只是表象,深层问题是增长模式遭遇瓶颈,伊利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变革和效率提升,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出海前景可期,挑战不少
在国内市场增长承压的背景下,伊利加速推进全球市场布局,依托国际化战略突破国内增长瓶颈。
2025年上半年,伊利海外业务表现亮眼。冷饮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4%,婴幼儿羊奶粉业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65.7%。这一数据与国内液态奶业务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出海正成为伊利重要的增长引擎。
一方面,在全球化拓展进程中,伊利基于不同区域消费特性实施差异化市场渗透策略,有效增强其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中东等全球市场的渗透深度与竞争优势。
5月,金领冠全面登陆香港市场;6月,Cremo正式登陆沙特,完成核心城市布局;近期,伊利携旗下海外冰淇淋品牌Joyday、Cremo亮相2025年国际篮联亚洲杯,品牌全球化形象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伊利的国际化战略已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升级为全方位的本土化运营。公司在海外设有诸多子公司,生产和销售奶粉、乳铁蛋白、奶酪、乳脂、冷冻饮品等产品,同时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基本实现了生产、研发、销售的全链路布局,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尽管海外业务增长迅速,但伊利在国际化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口味偏好存在巨大差异,需要企业具备高度灵活性和本地化创新能力。其次,地缘政治风险和汇率波动也是国际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平衡全球布局与风险控制,是伊利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此外,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伊利不仅要面对雀巢、达能等全球食品巨头的竞争,还要应对各地本土品牌的挑战。在乳制品领域,各国往往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贸易壁垒,这也增加了市场拓展的难度。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和增长放缓,出海将成为伊利未来发展的关键。如何在全球市场复制国内成功经验,同时避免跨国企业常见的水土不服,将考验伊利管理层的智慧和执行力。伊利全球化之路前景可期,但挑战依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