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把AI装进OS、批量落地智慧服务,智能手机革命2.0来了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守一

智能手机行业常常被认为已经陷入“内卷”旋涡中:头部厂商每年都会大力宣传产品在功能上的升级与革新,但消费者因软硬件性能提升而更换手机的意愿却日益降低。

如今,手机用户对自身“苹果用户”或“安卓用户”的身份标识不再过分关注,对所使用手机操作系统基于Android15还是iOS18也不再如过去那样在意。在相近价格档位下,即便手机OS名称中添加“Pro”“Plus”“Max”等后缀,用户体验也未呈现出根本性、实质性差异。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下的智能手机厂商必须押注AI,后者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新机遇。而押注的方式,绝不仅仅是预安装几个带AI能力智慧服务的APP。OPPO等厂商的实践正在证明,借助AI对手机出厂初始功能进行全面优化、以AI重构操作系统、将AI作为驱动硬件更新的核心要素,已成为智能手机行业期待已久的发展动力。

AI与手机OS融合,一条“基建式创新”新路径

从市场表现来看,此前全球范围内“AI手机”概念对市场的拉动效果尚不显著。

市场调研机构IDC曾预测,截至2028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9.12亿台,占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54%,然而,2025年秋季,距离该预测目标的实现已过去四分之一时间,科技媒体CNET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仅有11%的智能手机用户因AI新功能选择更换手机,这一比例较2024年同类调研结果下降了7%。此外,30%的受访者表示手机AI功能实用性有限,且对更多AI功能缺乏期待。当前用户更换手机的主要考量因素依次为价格(62%)、续航能力(54%)、存储容量(39%)和摄像功能(30%),似乎和过去变化不大。

“AI手机”概念在市场推广中面临挑战,部分原因是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当前部分AI功能本质上是对修图、生活助手等既有功能的优化升级,没有全面、完整地带来与手机相关的场景体验变化——还是那些东西,关联的是APP们,不是手机。

手机厂商们之前不是没有预见到这个问题,2023年和2024年,厂商们积极推广“自研大模型”等概念,要做出一些带有破圈能力的APP来,展现出强烈的市场雄心。但随后厂商们逐渐意识到,除苹果外,尽管自身在商业生态链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自研大模型需要庞大的资源投入,更适合阿里、OpenAI等具备超强技术与资金实力的企业——巨额的电力消耗、芯片投入以及海量数据支持,对于多数手机厂商而言,短期内难以承担此类资源投入。

一个现实的案例是,强如Manus等公司,其应用能力的发展都未能达到预期,以“一句话生成PPT”任务为例,相关智能体调用各类API完成任务需近一小时,效率不及免费工具DeepSeek或Grok,这也导致Manus在2025年春季短暂热门后,于夏季调整运营策略。

2025年以来,各大手机厂商的年度新品发布活动与前两年相比出现了微妙变化——将发展方向调整为“AI赋能系统/开发者生态”,正是基于此前的行业实践总结出的理性选择:直接开发AI软件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而运用AI技术优化操作系统则更具可行性。

过去两年,手机厂商在AI领域积累的技术成果,恰好可通过智能体思路整合,构建AI操作系统(AIOS)。以往,手机厂商在年度发布会上推出的AI新功能,多以分散的应用程序形式存在。而以AI为核心的手机OS,能够成为理解用户需求、拆解任务并分配给各类应用程序开发者的中枢平台。

借助AI算法,手机可自动调用各类应用完成复杂任务,并通过学习用户偏好持续优化OS环境,无需用户反复手动设置。与其他智能体相比,手机AIOS依托本地设备的端侧AI,无需频繁联网调用云端API,大幅提升了响应速度。

这与苹果提出的“个人化智能”理念高度一致,即具备强大性能、符合用户直觉、深度内置集成、高度个性化与隐私保护特性,也是OPPO今年提出“AI+全场景”战略的核心方向。

近期典型案例是,在10月15日召开的OPPO开发者大会上,OPPO公布了AI战略的全新方向——“新计算、新感知、新生态”。

该战略以三大技术基座为支撑,分别是On-Device Compute端侧智能计算、PersonaX记忆共生引擎以及Agent Matrix智能体生态框架,致力于打造可与用户共生的智慧系统,引领个人化AIOS。通过这些技术创新,OPPO手机的ColorOS16将更深入地理解用户使用习惯,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推动AI与操作系统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智能终端体验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OPPO开发者大会还重点提及开发者生态建设:开发者将程序发布至软件商店后,小布建议、智能体专区等AI赋能入口,可将应用精准推荐给有需求的用户,让用户服务体验更高效。

这意味着,在推动开发者与用户建立更紧密连接之前,OPPO已完成AI“基础设施”的搭建。这不仅能确保开发者提供的优质服务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还能助力服务实现高效的智慧化升级,让智慧服务批量化落地。

通俗来讲,这一战略类似于中国经济上行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先完善基础设施,为后续产业与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打造高效、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将这一思路迁移至OPPO手机OS领域,基础设施对应手机OS,工厂对应软件开发者,商圈则对应未来功能更完善、更强大的AI软件,这正是OPPO所倡导的发展方向。

此时,一个改变也顺带发生:对用户而言,提供智慧服务的开始变成“手机”而非单个应用,能够带领开发者实现价值落地的也不是某个APP、平台,而是手机厂商的生态。

不只"AI+全场景",AI装进OS还解决了隐私痛点

AI赋能手机OS除了实现“AI+全场景”服务外,还有效解决了AI手机的隐私保护痛点,将个人数据留存于本地设备。

根据当前各类智能体与大模型的用户协议,无论用户是否付费,使用相关AI产品时,均默认允许AI厂商获取自身与AI的对话数据,用于产品优化。

考虑到当前智能手机在用户生活中的深度渗透,这种数据获取模式难以让用户完全放心。在AI热潮兴起前,部分中国用户已对手机数据安全存在担忧,例如担心日常对话被收集,导致电商APP针对性推送广告。

在当前AI技术背景下,这种担忧的现实可能性有所提升。随着AI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AI已能精准理解人类语言。即便在三五年前被视为包含多信息点、存在歧义的口语指令,如今的大模型也能准确解读。

当手机智慧服务的日益普及,在传统模式下,服务数量越多,用户面临的多来源数据隐私风险可能越高,进而影响用户对智慧服务的信任度,因此,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基于这一考量,苹果在“Apple Intelligence”愿景中强调,要在端侧完成敏感数据处理,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不过,苹果iOS属于封闭生态,对于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厂商而言,要实现类似的隐私保护功能,面临的挑战更大。

在现有生态模式下,用户使用云端运行的手机AI应用程序时,不仅需向各类APP开放设备器件与数据的访问权限,还需共享个人生活细节与使用习惯。而AI赋能手机OS后,用户虽仍需开放相关权限,但权限仅授予本地设备的端侧AI,而非多个厂商的云端AI。数据留存于本地,既提升了服务响应速度,又增强了数据安全性。

以OPPO为例,在15日的开发者大会上,OPPO介绍了具体的隐私保护措施:通过Picker等系统级安全控件,为高敏感隐私数据提供安全访问通道,在技术层面落实“最小必要”原则。例如,用户上传个人照片时,仅需勾选所需照片,应用程序便只能获取勾选内容,无法访问整个相册。整个授权过程不会中断用户的聊天、分享等操作,在有效规避数据泄露风险的同时,保障了用户体验的连贯性与顺畅性。

结语

智能手机革命2.0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消费者的换机动力问题。回归行业本质,手机厂商的所有努力,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激发用户的换机意愿。

过去,用户常抱怨手机硬件功能过剩,而厂商则面临用户对产品升级反应平淡的困境。即便手机在摄影像素、芯片性能、制程工艺、机身轻薄度等方面不断突破,价格优惠仍是驱动消费者换机的首要因素,各类电商促销节点也因此成为手机销量增长的重要契机。

然而,随着AI技术与手机OS的深度融合,行业规则或将迎来改变。当OPPO用户借助系统级AI基础设施,享受到全场景智慧服务并形成使用习惯后,未来基于AI性能需求进行硬件更新,有望成为激活市场的新增长点。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把AI装进OS、批量落地智慧服务,智能手机革命2.0来了
2025-10-22 19:55:08
随着AI技术与手机OS的深度融合,智能手机行业的规则或将迎来重构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