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合规经营始终是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
但在2024 - 2025年期间,南京银行却因信贷业务违规等问题多次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累计金额近1100万,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2024年南京银行全系统共收到14张罚单,累计被罚758万元,主要违规事由为贸易背景虚假、资金挪用、虚增存贷等。而截至2025年8月,南京银行已被披露罚单4张,合计300万元。
每一张罚单背后,都反映出南京银行在业务操作、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如此高频次、高金额的处罚,瞬间让南京银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大众对其经营状况深深的好奇。
财报“滤镜”
若想洞悉南京银行经营困局,财报数字便是最直白的“体检报告”。
从2025年三季度财报来看,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2.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1%;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净利润181.41亿元,同比增长8.2%。
表面上,南京银行或许还维持着往日的风光,可深入内里便能发现诸多潜藏的问题。
从增长速度来看,虽然营收和净利润仍维持“双8”增长,但增速较2024年均有所下行。2024 年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2.71亿元,同比增长11.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1.77亿元,同比增长9.05%。
这样的增速,放在以往,或许还算亮眼,可对比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当前行业内一些表现更为出色的银行,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曾经支撑南京银行快速发展的业务,如今似乎也遭遇了瓶颈,新的增长点又尚未完全形成,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种增长放缓的态势,不仅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削弱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在与其他银行的角逐中逐渐落于下风。
从收益波动来看,南京银行在债券投资领域的依赖度较高,素有“债券之王”之称。2024年在“债牛”行情下,该行金融投资收益占营收比例超40%。但2025年以来,债市开始震荡调整,其金融投资收益下滑明显。
2025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128.55亿元,同比增加22.84亿元,增幅21.61%,看似增长了,可主要是因为兑现了此前债券投资的部分浮盈。
实际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去年同期赚46.8亿元到亏损3.3亿元,减少50.1亿元,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两者合计减少27.3亿元,占营收比例合计降至29.84%。
这一数据变化,充分显示出南京银行在金融投资领域面临的困境,债市的不稳定对其收益产生了重大冲击。
从风险隐患来看,截至2025年9月末,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313.22%,较去年末下降22.05个百分点,虽说依旧保持较高位,但也延续了近年来下滑的趋势。拨备覆盖率下降,意味着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或许暗示着其资产质量存在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的把控。
财报数字虽显风光,但增长乏力、投资收益缩水、风险抵御力减弱,南京银行正面临“外稳内忧”的经营困局。
苏银“内卷”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经济总量庞大,产业结构多元,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江苏区域的银行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类银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而南京银行身处其中,面临着来自同行的巨大压力。尤其是,近年来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9月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4.93万亿元,同比增速27.8%,这个规模和增长速度,在城商行里稳稳占据“一哥”位置;宁波银行也不容小觑,总资产首次突破3.5万亿元关口,达到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排名紧随其后。
相比之下,南京银行资产总额为2.96万亿元,虽说较上年末也有14.31%的增长,但在规模和增速上,与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也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资源获取能力。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江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1.8亿元,净利润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9%;宁波银行营业收入549.8亿元,净利润225.8亿元,同比增长8.3%和8.7%。南京银行营收419.49亿元,净利润181.41亿元,同比增长8.79%和8.2%。
从数据对比能看出,南京银行在营收和净利润的绝对数值上低于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尽管增速尚可,但要想在盈利能力上赶超,还得加把劲。
从业务结构来看,江苏银行的业务布局十分均衡,利息净收入与非息收入形成“双轮驱动”。2024年利息净收入559.57亿元,同比增长6.2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17亿元,同比增长 3.29%,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也都实现稳健增长。
宁波银行则在零售业务上优势明显,零售贷款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个人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比例较高,达到40.49%,通过“宁来花”等业务模式,个人消费贷规模突破3000亿元。
而南京银行素有“债券之王”称号,金融市场业务突出,投资类资产占比较高,但也因此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2025年在债市震荡调整下,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减少,对营收产生了一定冲击。
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相比,南京银行的业务结构略显单一,在多元化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江苏银行靠“全能”称王,宁波银行凭“零售”超车,南京银行却因“债券依赖”从三强变“跟跑”。
成长“契机”
昔日的“债券之王”如今光环渐褪,南京银行唯有打破路径依赖、重构业务版图,才能重燃增长引擎。
其一,在当今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着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
对于南京银行而言,加速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在零售业务方面,应加大对线上渠道的投入,优化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在对公业务领域,通过建立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整合和资金流管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其二,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政府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南京银行应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项目,为这些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除了传统的绿色贷款产品,还可以推出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金融等创新产品。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环保机构等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其三,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正逐渐向乡村振兴领域渗透,为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银行业的重要任务。
南京银行可以加强与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合作,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建立线上信贷平台,简化贷款申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让小微企业和农户能够更快速地获得贷款资金。
同时,南京银行还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建设和优化,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营业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存取款、转账汇款、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当下,南京银行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既是压力,也是成长的契机。在银行业发展的浪潮中,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趋势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南京银行唯有积极拥抱这些趋势,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