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2:初步分组
photo credit:passionforusability.net
小结:在实际操作中,做一张好的亲和图并不容易,取决于亲和点的个数以及主持人的把握能力。“Rapid contextual design”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找一面大墙,将便利贴(亲和点)逐一贴到墙上,反映同一个问题的便利贴排在同一列。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少至2人,多
至7、8人)可以随意移动任意便利贴,无需进行讨论。具体操作细节、规则见书。
Step3:贴上蓝色便利贴
确认基础分组是妥当之后,为每组赋予一张蓝色便利贴并贴在每组黄贴顶上,上面写着对这组内容的总结。例如(以下内容纯属虚构):
蓝色便利贴:“购物车对我来说有多种使用方法”。
黄色便利贴1:“U1-我喜欢把购物车当收藏夹用”
黄色便利贴2:“U4-购物车方便我计算在某家店已经买了总额多少钱的东西”
撰写蓝色便利贴有很多注意事项,在此不赘述。有两个基本点要记住:
(1)一定要用第一人称来写!(2)每张蓝色便利贴的内容本身不可再细分,便利贴之间无交集
Step4:贴上粉色便利贴与绿色便利贴
粉色便利贴是对蓝色便利贴的进一步总结,它们应能反映出某个主题。以此类推,而最后的绿色便利贴,则是最高层次的总结。下图展示了一个完成的亲和图
photo credit:passionforusability.net
Step5:遍历亲和图
至此,请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遍历亲和图(恰恰与建立亲和图时相反),从而掌握全局、识别设计机会。可以将针对某个层级某张便利贴的想法(design idea)写在第四种颜色的便利贴上,并标识清楚。如“DI:将收藏夹与购物车打通”。
Step6:将亲和图电子化,作为记录
有不少亲和图软件,可以将墙上的便利贴记录下来。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电子版?正如介绍KJ法时所述,KJ的核心在于互动。制作实体亲和图时,可以由项目组不同角色的人员共同参与、感受,还能通过具象的遍历,更好地确定问题和机会。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小结:在实际操作中,做一张好的亲和图并不容易,取决于亲和点的个数以及主持人的把握能力。“Rapid contextual design”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